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目經(jīng)大成》 內(nèi)托千金散十四

    肉桂 當歸 黃 人參 忍冬花(各一兩) 芎 沒藥 天花粉 白芷各五錢 乳香 桔梗 甘草(各七錢)芍藥 防風(各三錢)

    惡瘡未成不消,已成不潰,此方主之。

    瘡之惡者多矣,未能枚舉。不消不潰,乃精血大虛,不能作氣成膿。切莫純用涼藥,致肌肉冰寒,益難收局。

    須甘溫補而兼和之品,助氣活血,以速其新頂潰膿,庶無變癥。上方人參、黃 、甘草、乳香,補氣者也,且以健脾生津。當歸、肉桂、沒藥、芎 ,理血者也,更能益榮行瘀。忍冬花、天花粉、桔梗專主解毒排膿,膿出則少用。

    白芷、防風、芍藥允足除濕斂口,濕去可勿施。用屠蘇酒調(diào)者,亦虛不厭補、補不嫌多之意。語云∶方在靈不在多,醫(yī)在圓通不在信守,其斯之謂歟。

    詩曰∶千金內(nèi)托尚參 ,桂草天花桔芷歸,再入忍冬芎芍乳,寧防沒藥病難驅(qū)。

    癰疽之患,蓋由情欲戕賊真元。真元損,則眉宇縱可觀,身子空空如也。凡百乖厲客氣,易于感召。感召之際,較他人另深。是以毒作。丹溪謂陰陽相滯而生,理不外是。但滯字未得病情,當謂陰陽互相牽累,積郁而致。

    如邪中氣分,津液稠濁,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倭,此陽累于陰也。邪郁血分,隧道淹沮,或溢或結(jié),積久滲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陰累于陽也。其毒大小淺深,隨人之稟賦感召以為輕重。初見用活命飲,繼用衛(wèi)生湯。俟成癥知名,驗看頂高,根活,色赤, 腫,疼痛,皮光薄,勢欲潰,及潰,膿濃,鮮黃不臭,進托里消毒飲,腐肉自托, 腫隨消。倘頂平根散色黯,不熱不疼腫,雖堅不作膿,不潰腐或腐潰腫痛仍不消減,膿水清稀,新肉弗長,形惡氣奇穢,須內(nèi)托千金散,再則十全養(yǎng)榮、八物回生等湯,大補氣血,稍逆轉(zhuǎn)為順,漸次略帶消解,十亦可愈五六。必曰死、曰不治,聽渠墜敗,大失作醫(yī)之道。

    隔蒜灸法∶凡毒現(xiàn)形,取大蒜切片置頂中,艾丸子灸三壯一換,不拘數(shù)目,以痛灸至不痛,不痛灸至痛乃止。

    無蒜時,切生姜亦可。倘陰毒及 腫不見頂,用濕紙涮上,先干處即是。筆識之,再鋪紙,干如前,不問一處、二三處,無妨總灸,灸畢,根據(jù)次服藥準效。此瘡科起手第一要著。

    經(jīng)曰∶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。學人免諸。

    外科以膏藥為首務(wù),湯劑丹丸次之。揆其因有三∶曰便、曰醒、曰捷。便者,非要即有,毒初萌,涼其蘊熱,祛其游風,潛伏而內(nèi)消之謂也。醒者,非教病家警覺,毒即見,遏抑勢焰,靜觀轉(zhuǎn)應(yīng),得以驅(qū)除之謂也。捷者,非使人樂從,毒方熾,明知善惡,防其變遷,急拔而出之謂也。故便而方藥兩劣,則痛不少減,而紅腫彌加。醒而不詳審究,則禍烈而潰腐無期。捷而聽其至上,則病變多端,而敗壞莫測。三者兼?zhèn)?,庶從事有濟,厥方于以知名。如太乙膏、玉紅膏,諸書具載,遠近遍傳。是已考其藥,太乙之元地、肉桂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行血止痛。

    白芷、元參、大黃、赤芍、黃丹清火散風,再潤以麻油,毒從中化。玉紅之當歸、血竭、紫草、輕粉去瘀生新,白芷、甘草、白蠟、麻油理肌斂口,自然肉好如初。其他萬靈、萬應(yīng),品匯縱多,總不外個中消息,吾徒欲兼精是道。盡有名言,無妨博搜遠采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