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體內(nèi)的鐵是再循環(huán)的,紅細胞死亡后,細胞內(nèi)的鐵回到骨髓中又被用于新的紅細胞中,機體只在失血時才會丟失大量鐵,發(fā)生缺鐵。缺鐵是貧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實際上成年人缺鐵的唯一原因就是失血。生長發(fā)育中的嬰幼兒需要更多的鐵,食物中鐵含量不足可能導致缺鐵。男人及經(jīng)絕后婦女缺鐵的原因多系消化道出血,育齡婦女可以因為月經(jīng)過多而發(fā)生缺鐵。
慢性失血時正常飲食中的鐵不足以補償鐵的丟失,體內(nèi)的貯存鐵也是很少的,因此,丟失的鐵必須得到補充。發(fā)育中的胎兒需要鐵,所以孕婦也需要補充鐵。
在美國,飲食中所含的鐵大約是每1000卡食物6mg鐵,每人平均每天攝入鐵10~12mg,肉食是最好的鐵的來源,從其他食物也能吸收一些鐵。蔬菜纖維、磷酸鹽、糠、制酸藥能與鐵結合而使鐵的吸收減少,食物成分中只有維生素C能增加鐵的吸收。人體每天吸收1~2mg鐵,這與每日正常丟失鐵量基本相等。
缺鐵性貧血是如何發(fā)生的
缺鐵性貧血通常是緩慢發(fā)生的,分為不同的期,晚期出現(xiàn)癥狀。
第一期
鐵丟失超過攝入量,主要使骨髓貯存鐵減少,血中鐵蛋白(一種貯存鐵的蛋白質(zhì))水平進行性下降。
第二期
由于減少了的貯存鐵不能滿足紅細胞發(fā)育的需要,紅細胞的生成減少。
第三期
開始出現(xiàn)貧血,本期早些時候,紅細胞形態(tài)正常,但數(shù)量減少,血紅蛋白水平及紅細胞壓積降低。
第四期
骨髓通過加速細胞分裂代償鐵缺乏,這樣產(chǎn)生出小紅細胞,這是缺鐵性貧血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
第五期
隨著缺鐵及貧血的發(fā)展,會出現(xiàn)缺鐵癥狀,貧血癥狀加重。
【癥狀】
貧血最終導致疲乏、呼吸困難、不能活動及其他癥狀,缺鐵也會產(chǎn)生癥狀,如異食癖(喜食非食物性東西如冰、臟東西、或純淀粉)、舌刺激感(舌炎)口唇干裂及匙狀甲。
【診斷】
血液檢查可診斷貧血,貧血病人通常應做缺鐵檢查,血中鐵水平可檢測,測定并比較血中鐵及轉(zhuǎn)鐵蛋白(一種運輸鐵的蛋白質(zhì))的水平,如轉(zhuǎn)鐵蛋白的鐵飽和率低于10%,有可能缺鐵。最敏感的檢查是檢測血中鐵蛋白(一種貯存鐵的蛋白質(zhì))水平,鐵蛋白降低表示缺鐵,然而,也有缺鐵而鐵蛋白不低甚至增高的,如肝臟損害、炎癥、感染或癌癥時鐵蛋白會升高。
偶爾也做比較復雜的檢查來明確診斷,最特異的檢查是骨髓檢查,在顯微鏡下觀察骨髓細胞中的鐵含量(見第152節(jié))。
【治療】
因為出血是缺鐵最常見的原因,治療的第一步是查找出血部位并止血,可能還需要藥物或手術來控制過多的月經(jīng),修復出血性潰瘍,切除結腸息肉或治療腎臟出血。
治療通常還包括補充鐵劑,多數(shù)片劑含硫酸亞鐵、右旋糖苷鐵或多糖,餐前30分鐘服用吸收最好。一般每天服一片就夠了,有時也需要兩片。腸道吸收鐵的能力有限,大劑量會造成浪費并引起消化不良和便秘。鐵常將大便變成黑色,這個副作用是正常且無害的。
即使止住出血,一般也需補3~6周鐵糾正缺鐵性貧血,貧血糾正后,還應補鐵6個月以恢復貯存鐵,應定期查血以確定病人出血已停止,鐵劑已補足。
有時需要注射補鐵,對那些不能耐受口服補鐵或大量出血不止的病人,應給注射補鐵,但無論口服還是注射,貧血的恢復時間都是一樣的。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體內(nèi)的鐵是再循環(huán)的,紅細胞死亡后,細胞內(nèi)的鐵回到骨髓中又被用于新的紅細胞中,機體只在失血時才會丟失大量鐵,發(fā)生缺鐵。缺鐵是貧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實際上成年人缺鐵的唯一原因就是失血。生長發(fā)育中的嬰幼兒需要更多的鐵,食物中鐵含量不足可能導致缺鐵。男人及經(jīng)絕后婦女缺鐵的原因多系消化道出血,育齡婦女可以因為月經(jīng)過多而發(fā)生缺鐵。
慢性失血時正常飲食中的鐵不足以補償鐵的丟失,體內(nèi)的貯存鐵也是很少的,因此,丟失的鐵必須得到補充。發(fā)育中的胎兒需要鐵,所以孕婦也需要補充鐵。
在美國,飲食中所含的鐵大約是每1000卡食物6mg鐵,每人平均每天攝入鐵10~12mg,肉食是最好的鐵的來源,從其他食物也能吸收一些鐵。蔬菜纖維、磷酸鹽、糠、制酸藥能與鐵結合而使鐵的吸收減少,食物成分中只有維生素C能增加鐵的吸收。人體每天吸收1~2mg鐵,這與每日正常丟失鐵量基本相等。
缺鐵性貧血是如何發(fā)生的
缺鐵性貧血通常是緩慢發(fā)生的,分為不同的期,晚期出現(xiàn)癥狀。
第一期
鐵丟失超過攝入量,主要使骨髓貯存鐵減少,血中鐵蛋白(一種貯存鐵的蛋白質(zhì))水平進行性下降。
第二期
由于減少了的貯存鐵不能滿足紅細胞發(fā)育的需要,紅細胞的生成減少。
第三期
開始出現(xiàn)貧血,本期早些時候,紅細胞形態(tài)正常,但數(shù)量減少,血紅蛋白水平及紅細胞壓積降低。
第四期
骨髓通過加速細胞分裂代償鐵缺乏,這樣產(chǎn)生出小紅細胞,這是缺鐵性貧血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
第五期
隨著缺鐵及貧血的發(fā)展,會出現(xiàn)缺鐵癥狀,貧血癥狀加重。
【癥狀】
貧血最終導致疲乏、呼吸困難、不能活動及其他癥狀,缺鐵也會產(chǎn)生癥狀,如異食癖(喜食非食物性東西如冰、臟東西、或純淀粉)、舌刺激感(舌炎)口唇干裂及匙狀甲。
【診斷】
血液檢查可診斷貧血,貧血病人通常應做缺鐵檢查,血中鐵水平可檢測,測定并比較血中鐵及轉(zhuǎn)鐵蛋白(一種運輸鐵的蛋白質(zhì))的水平,如轉(zhuǎn)鐵蛋白的鐵飽和率低于10%,有可能缺鐵。最敏感的檢查是檢測血中鐵蛋白(一種貯存鐵的蛋白質(zhì))水平,鐵蛋白降低表示缺鐵,然而,也有缺鐵而鐵蛋白不低甚至增高的,如肝臟損害、炎癥、感染或癌癥時鐵蛋白會升高。
偶爾也做比較復雜的檢查來明確診斷,最特異的檢查是骨髓檢查,在顯微鏡下觀察骨髓細胞中的鐵含量(見第152節(jié))。
【治療】
因為出血是缺鐵最常見的原因,治療的第一步是查找出血部位并止血,可能還需要藥物或手術來控制過多的月經(jīng),修復出血性潰瘍,切除結腸息肉或治療腎臟出血。
治療通常還包括補充鐵劑,多數(shù)片劑含硫酸亞鐵、右旋糖苷鐵或多糖,餐前30分鐘服用吸收最好。一般每天服一片就夠了,有時也需要兩片。腸道吸收鐵的能力有限,大劑量會造成浪費并引起消化不良和便秘。鐵常將大便變成黑色,這個副作用是正常且無害的。
即使止住出血,一般也需補3~6周鐵糾正缺鐵性貧血,貧血糾正后,還應補鐵6個月以恢復貯存鐵,應定期查血以確定病人出血已停止,鐵劑已補足。
有時需要注射補鐵,對那些不能耐受口服補鐵或大量出血不止的病人,應給注射補鐵,但無論口服還是注射,貧血的恢復時間都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