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熱經(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答曰.有喉嚨.有咽門.二者各有所司.喉嚨者.空虛也.肺之系.氣之道路也.肺應天.故屬天氣所生.有九節(jié)以通九竅之氣.咽者.咽也.言可咽物.為胃之系.胃屬土.地氣所生.謂之嗌也.或陰陽之氣痞結.咽膈噎塞.狀若梅核.妨礙飲食.久而不愈.即成翻胃.或胸膈痰結.與氣相搏上逆.咽喉之間結聚.狀如炙肉之臠也.
四七湯.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.結成痰涎.狀如破絮.或如梅核在咽喉.咯不出.咽不下.此七氣所為.或中脘痞滿.氣不舒快.或痰涎壅盛.上氣喘急.或因痰飲節(jié)注.嘔吐惡心.
半夏(五兩) 茯苓(四兩) 濃樸(三兩) 紫蘇葉(二兩)
上為 咀.每服四錢.水盞半.姜七片.棗一枚.煎六分.去滓熱服.不拘時.
二氣散.治陰陽痞結.咽膈噎塞.狀若梅核.妨礙飲食.久而不愈.即成翻胃.
山梔子(炒) 干姜(炮各一兩)
上為粗末.每服二錢.水一盞.煎五分.去滓熱服.食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