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金匱》曰∶婦人咽中,有如炙臠,半夏濃樸湯主之,炙臠干肉也。咽中貼貼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,此病不因腸胃,故不礙飲食;二便不因表邪,故無骨痛寒熱,乃氣為積寒所傷,不與血和,血中之氣,溢而浮于咽中,得水濕之氣,凝結(jié)難移,男子亦間有之。藥用半夏濃樸湯,乃二陳去陳皮、甘草,加濃樸、紫蘇、生姜也。專治婦人七情之氣,郁滯不散,結(jié)成痰涎,或如梅核,在咽咯咽不下,或中脘痞滿,氣不舒暢,或痰飲中滯,嘔逆惡上,并可取效。蓋半夏降逆,濃樸散結(jié),生姜、茯苓宜至高之滯,而下其濕,蘇葉味辛氣香,色紫性溫,能入陰和血,則氣與血和,即不復(fù)上浮也。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(dú)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(bào)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金匱》曰∶婦人咽中,有如炙臠,半夏濃樸湯主之,炙臠干肉也。咽中貼貼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,此病不因腸胃,故不礙飲食;二便不因表邪,故無骨痛寒熱,乃氣為積寒所傷,不與血和,血中之氣,溢而浮于咽中,得水濕之氣,凝結(jié)難移,男子亦間有之。藥用半夏濃樸湯,乃二陳去陳皮、甘草,加濃樸、紫蘇、生姜也。專治婦人七情之氣,郁滯不散,結(jié)成痰涎,或如梅核,在咽咯咽不下,或中脘痞滿,氣不舒暢,或痰飲中滯,嘔逆惡上,并可取效。蓋半夏降逆,濃樸散結(jié),生姜、茯苓宜至高之滯,而下其濕,蘇葉味辛氣香,色紫性溫,能入陰和血,則氣與血和,即不復(fù)上浮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