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742 年)清.吳謙(六吉)等編。九十卷。包括《訂正傷寒論注》、《訂正金匱要略注》、《刪補名醫(yī)方論》及“四診”、“運氣”、“傷寒”、“雜病”、“婦科”、“幼科”、 “痘疹”、“種痘“、“外科”、“刺灸”、“眼科”、“正骨”等心法要訣。各分子目,有圖說方論,此較簡明易學。
查古籍
(公元 1742 年)清.吳謙(六吉)等編。九十卷。包括《訂正傷寒論注》、《訂正金匱要略注》、《刪補名醫(yī)方論》及“四診”、“運氣”、“傷寒”、“雜病”、“婦科”、“幼科”、 “痘疹”、“種痘“、“外科”、“刺灸”、“眼科”、“正骨”等心法要訣。各分子目,有圖說方論,此較簡明易學。
李太素曰∶經云二陽之病發(fā)心脾,二陽指陽明經胃與大腸也。此經乃水谷傳化之地,而心與脾實系之。蓋胃之下口通于小腸上口,胃不病,而小腸傳化,則心氣流通,而邪不歸心。大腸不病而傳化,則飲食營運而脾不勞力。今二陽既病,則傳化不行,心脾烏得不???故曰病發(fā)心脾則精血不充。蓋精、血,一物也,主于心而生于脾。在男子言精不言血,故曰少精而不得隱曲。在女子言血不言精,故曰少血而不月。
此心脾受病而然,是月經不調之一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