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醫(yī)學正傳》(公元 1515 年)明.虞摶(天民)著。八卷。分門論證,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,參以張仲景、孫思邈、李杲之說,并結合抒發(fā)己見。
(公元 1764 年)清.徐大樁(靈胎、洄溪)著。二卷。分為“經(jīng)絡臟腑”“脈”“病”“方藥”“治法”“書論”“古今”七門,論醫(yī)學的源流利弊,議論通達。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。
(公元 1565 年)明.樓英(全善)著。四十卷。包括總論,臟腑疾病、傷寒、婦人、小兒、運氣等,記載病證治法,方藥,對于金元醫(yī)家的學說收載較多。
吳梅坡曰∶婦女下赤白而不甚稠者,曰白淫,與男子白濁同系于相火,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。屬足少陰、足太陰,治當清補為主。如有滑白稠粘者,謂之帶下,屬心包手厥陰、少陽。即如男子自遺之精,甚如沙石之淋,原乎心包,系乎脊,絡于帶脈,通于任脈,下抵涌泉,上至泥丸,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。此窮源探本之論,時人皆泥于常套,作流痰治,以牡蠣、龍骨、地榆、膠、艾之類澀之,和以四物,加以升提。殊不知根本損傷,以致腐敗而來。彼寒滯不清之物,則益加其滯。升提不正之氣,則愈增其郁。唯以六龍固本丸、十六味保元湯主之。證屬于虛,宜當補養(yǎng)。其他書以痰以濕,俗謂五內(nèi)冷。又云,白屬氣,赤屬血,皆泛而不切之言也。明于斯道者,必有神悟焉。十六味保元湯,治赤白帶下。骨碎補、貫眾,去毛三錢;杜仲、小茴香,鹽酒炒一錢五分;人參二錢,黃 一錢,巴戟二錢,當歸一錢,石斛七分,升麻七分,山藥一錢,生草六分,獨活一錢,茯苓七分,蓮須一錢,黃柏八分,圓肉三枚。六龍固本丸,山藥四兩,巴戟肉四兩,小茱萸四兩,川楝子二兩,小茴香一兩,補骨脂二兩,青鹽三錢,湯拌人參二兩,蓮肉二兩,黃 二兩,川芎一兩,木瓜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