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張路玉曰∶沖為血海,即是血室。沖脈得熱,則逼血下行,男子亦有是證,不獨(dú)婦人也。
慎齋按∶以上五條,序婦人傷寒有熱入血室之證也。血室即血海,沖任之脈所系,為藏精受胎之所。因婦人血海有余,遇經(jīng)行之期,而犯傷寒之邪,則熱邪乘血室之虛,襲入而與血相摶。夫肝藏魂,血室虛,則肝無所根據(jù)。肝受熱邪,則為譫語,為見鬼,肝之魂不能安也。故治法,唯有清熱行血,甚則桃仁承氣,微則生地、丹皮、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五靈脂、甘草、木通、丹參,可以通治之,不可拘執(zhí)小柴胡湯,為治傷寒熱入血室之定例也。夫小柴胡方,為傷寒傳少陽,和解表里之藥,必欲用之于熱入血室之證。豈知柴胡發(fā)表,黃芩退熱,半夏行痰,為血家所忌。人參補(bǔ)氣助邪,非血熱所宜。今人一遇熱入血室之證,便用小柴胡湯定法,曰我遵仲景書也。豈知仲景第一條云,婦人中風(fēng),寒熱發(fā)作有時(shí),如瘧狀,明屬少陽經(jīng)證,故曰小柴胡湯主之。則小柴胡湯,原為少陽經(jīng)設(shè)也。至后四條,但云必自愈,云當(dāng)刺期門,又云隨其實(shí)而瀉之。實(shí)者,熱血結(jié)于胸也。瀉之者,瀉其實(shí)邪也。并無小柴胡湯主之一語,則知小柴胡湯,只因婦人傷寒,有續(xù)寒熱如瘧狀之證,故以之治少陽如瘧之病,而本非治熱入血室之證也。
今人不玩仲景前后原文,漫謂婦人熱入血室,動(dòng)輒用小柴胡主之,豈不大可嗤耶。故凡婦人病熱入血室,有續(xù)得寒熱,發(fā)作有時(shí),如瘧狀者,小柴胡湯可用也。亦必加桃仁、丹皮、五靈脂,以行其血。如熱入血室,而無有寒熱如瘧之證,則小柴胡湯斷不可用也。舉世懵懵,特表而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