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傷寒陰陽易之為病。其人身體重。少氣。少腹里急。或引陰中拘攣。熱上沖胸。頭重不欲舉(大病新瘥。血氣未復(fù)。余熱未盡。強合陰陽得病者。名曰易。男子病新瘥未平復(fù)。而婦人相感中拘熏
燒散方
上取婦人中。近隱處。剪燒灰。以水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小便即利。陰頭微腫。則愈。
大病瘥后。勞復(fù)者。枳實梔子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。加大黃。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
(病有勞復(fù)。有食復(fù)。傷寒新瘥。血氣未平。余熱未盡。早作勞動病者。名曰勞復(fù)。病熱少浮越
枳實梔子豉湯方
枳實(三枚炙苦寒)梔子(十四枚擘苦寒)豉(一升綿裹苦寒)(枳實梔子豉湯。則應(yīng)吐劑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。以其熱聚于上??鄤t吐之。熱聚于表者空煮傷寒瘥以后。更發(fā)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。以汗解之。脈沉實者。以下解之。
(瘥后。余熱未盡。更發(fā)熱者。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。熱在表也。故以汗解。
脈沉大病瘥后。從腰以下有水氣者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(大病瘥后。脾胃氣虛。不能制約腎水。水溢下焦。腰以下為腫也。金匱要略曰。腰以下腫
牡蠣澤瀉散方
牡蠣(咸平熬)澤瀉(咸寒)栝蔞根(苦寒)蜀漆(辛平洗去腥)葶藶(苦寒熬)商陸根((咸味涌泄。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。以泄水氣。內(nèi)經(jīng)曰。濕淫于內(nèi)。平以苦。佐以酸辛散大病瘥后。喜唾。久不了了者。胃上有寒。當(dāng)以丸藥溫之。宜理中丸。
(汗后陽氣不足。胃中虛寒。不納津液。故喜唾不了了。與理中丸。以溫其胃。)傷寒解后。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(傷寒解后。津液不足而虛羸。余熱未盡。熱則傷氣。故少氣。氣逆欲吐。與竹葉石膏湯。
竹葉石膏湯
竹葉(二把辛平)石膏(一斤甘寒)半夏(半升洗辛溫)麥門冬(一升甘平去心)人參(三(辛甘發(fā)散而除熱。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。以發(fā)散余熱。甘緩脾而益氣。麥門冬人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納粳米。煮米熟。湯成。去米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病患脈已解。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瘥。人強與谷。脾胃氣尚弱。不能消谷。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(陽明旺于申酉戌。宿食在胃。故日暮微煩。當(dāng)下之。以損宿谷。)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傷寒陰陽易之為病。其人身體重。少氣。少腹里急。或引陰中拘攣。熱上沖胸。頭重不欲舉(大病新瘥。血氣未復(fù)。余熱未盡。強合陰陽得病者。名曰易。男子病新瘥未平復(fù)。而婦人相感中拘熏
燒散方
上取婦人中。近隱處。剪燒灰。以水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小便即利。陰頭微腫。則愈。
大病瘥后。勞復(fù)者。枳實梔子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。加大黃。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
(病有勞復(fù)。有食復(fù)。傷寒新瘥。血氣未平。余熱未盡。早作勞動病者。名曰勞復(fù)。病熱少浮越
枳實梔子豉湯方
枳實(三枚炙苦寒)梔子(十四枚擘苦寒)豉(一升綿裹苦寒)(枳實梔子豉湯。則應(yīng)吐劑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。以其熱聚于上??鄤t吐之。熱聚于表者空煮傷寒瘥以后。更發(fā)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。以汗解之。脈沉實者。以下解之。
(瘥后。余熱未盡。更發(fā)熱者。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。熱在表也。故以汗解。
脈沉大病瘥后。從腰以下有水氣者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(大病瘥后。脾胃氣虛。不能制約腎水。水溢下焦。腰以下為腫也。金匱要略曰。腰以下腫
牡蠣澤瀉散方
牡蠣(咸平熬)澤瀉(咸寒)栝蔞根(苦寒)蜀漆(辛平洗去腥)葶藶(苦寒熬)商陸根((咸味涌泄。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。以泄水氣。內(nèi)經(jīng)曰。濕淫于內(nèi)。平以苦。佐以酸辛散大病瘥后。喜唾。久不了了者。胃上有寒。當(dāng)以丸藥溫之。宜理中丸。
(汗后陽氣不足。胃中虛寒。不納津液。故喜唾不了了。與理中丸。以溫其胃。)傷寒解后。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(傷寒解后。津液不足而虛羸。余熱未盡。熱則傷氣。故少氣。氣逆欲吐。與竹葉石膏湯。
竹葉石膏湯
竹葉(二把辛平)石膏(一斤甘寒)半夏(半升洗辛溫)麥門冬(一升甘平去心)人參(三(辛甘發(fā)散而除熱。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。以發(fā)散余熱。甘緩脾而益氣。麥門冬人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納粳米。煮米熟。湯成。去米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病患脈已解。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瘥。人強與谷。脾胃氣尚弱。不能消谷。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(陽明旺于申酉戌。宿食在胃。故日暮微煩。當(dāng)下之。以損宿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