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熱經(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(附論)夫病源云、蠱是合聚蟲類。以器血盛之。任其相啖食。僅一存者。名為蠱。能害人。食人腑之。
方
太上五蠱丸
(一名雄黃丸出千金方)
專治百蠱。吐血傷中。心腹結氣。咽喉堅
塞。語聲不出
悶煩痛。寒戰(zhàn)夢與
。悉主治之。
雄黃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珠(外臺用木香)鬼臼礬石藜蘆(各四分)附子(千杵。丸如小豆。先。食飲服一丸。密封勿瀉藥氣。十丸為劑。如不中病。后日增一丸。
當下蠱種種狀貌。不可具述。下后每日將息。服一劑。三十年百病盡除。忌十無真珠巴豆。有木香??招闹囡嬒?。亦以利為度。
治中蠱吐血以及下血方
(出肘后方)羚羊皮(方三寸得敗鼓皮亦佳)苦參(三兩)荷根(三兩)黃連(二兩)當歸(二兩)上用茜根四兩代之。
雄黃散
(出圣惠方)
專治中蠱、吐血。
雄黃(研一分)伏龍肝(研半兩)獺肝(如棗大炙)斑蝥(去翅足糯米炒十四粒)上搗羅為
荷根湯
(出圣惠方)
專治中蠱毒、吐血。
荷根苦參(各一兩)敗鼓皮(燒存性三分)上粗搗篩。分為四服。每以水一盞。
煎七
治中蠱吐血
(出肘后方)雄黃(研)丹砂藜蘆(炙各一兩)上搗篩為散。旦以井花水。服刀圭。當吐蠱毒。
忌生物
茜根湯
(出千金方)
專治蠱毒。吐或下血如爛肝。亦治肺疾。
茜根荷根(各半升)上細銼。以水五盞。煎至三盞半。去滓空腹分溫。三服即愈。
又
獨效散
(出千金方)
專治諸熱毒。或蠱毒。鼻中及口中出血方。
取人屎七枚。燒作火色。置水中研之。頓服即愈。亦解百毒瓦斯。熱病之毒。服訖溫覆取汗。為度。
麥面散
(出圣惠方)
專治中毒、吐血。
用小麥面二合。分為三服。以冷水調(diào)服。半日服盡。蠱下即瘥。
桔梗汁
(出圣惠方)
專治中蠱。吐血及下血、如鵝肝。晝夜不絕。臟腑敗壞。
用生桔梗。不拘多少。搗取汁。每服一小盞。日三服。
治食著諸毒肉。吐下血不止。痿黃方。
取凈胡荽子一升。煮取汁。停冷服半升。日一夜二服。即止。
治中蠱心痛。吐血欲死方。
(出肘后方)用鹽一升。醇苦酒一升。煮令和。一服盡。立吐即愈。
治中蠱毒?;蛲孪卵?、如爛肝。
用蚯蚓十四條。以苦酒三升漬之。去蚓但服其汁。已死者皆可活。
治中蠱毒、吐血或下血。皆如爛肝。
用蠡實曬干。搗為細末。每服方寸匕。以水調(diào)下。隨吐下。
又方
用皮、燒存性為末。水服方寸匕。當吐蠱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