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外科正宗》(公元 1617 年)明.陳實功(若虛,毓仁)著。四卷。所敘疾病百余種,每病列病理、癥狀、診斷、治法、成敗病案,最后選列方劑。既重視內(nèi)治,也強(qiáng)調(diào)外治,既主張早期手術(shù),又反對濫施針刀。對截肢術(shù)、下頷正復(fù)術(shù)、死骨剔除術(shù)、鼻瘜肉摘除術(shù)、痔漏手術(shù)等有所發(fā)展。
《外科理例》(公元 1531 年)明.汪機(jī)(石出、省之)著。七卷,附方一卷。分 154 門、附方 165 個。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(jù)人體內(nèi)部的情況,然后求之于外。
《外科精義》(公元 1335 年)元.齊德之著。二卷。參諸家方論有關(guān)瘡腫之說,首載診候,次論血、氣、色、脈、后敘癰、疽、瘡、腫的治療等。強(qiáng)調(diào)整體觀念,倡導(dǎo)攻補(bǔ)兼施。
《外科精要》(公元 1263 年)宋.陳自明(良甫)著。三卷。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。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,尤其對癰疽的淺深、寒熱、虛實、緩急、吉兇生死的辨析,集各家之言,并自立要領(lǐng) 而成書。
姜石(圖缺),生土石間,齊州歷城來者良,所在亦有,今惟出齊州。其狀如姜,有五種,用色白者,以爛而不磣者好。采無時。崔氏療丁腫,單用白姜石末,和雞子清敷之,丁自出。乳癰涂之亦善。大凡石類,多主癰疽,北齊馬嗣明醫(yī)楊遵彥背瘡,取粗理黃石如鵝卵大,猛烈火燒令赤,內(nèi)釅醋中,因有屑落醋里,頻燒淬石,至盡,取屑曝干,搗篩和醋涂之,立愈。劉禹錫謂之煉石法∶用之敷瘡腫無不愈者。世人又傳麥飯石,亦治發(fā)背瘡。麥飯石者,粗黃白,類麥飯,曾作磨 者尤佳。中岳山人呂子華方云∶取此石碎如棋子,炭火燒赤,投米醋中之,良久,又燒如此十遍,鹿角一具,連腦骨者,二、三寸截之,炭火燒令煙出即止,白蘞末與石末等分,鹿角倍之,三物同搗篩,令精細(xì),取三年米醋,于鐺中煎如魚眼沸即下,前藥調(diào)和,令如寒食餳,以篦敷于腫上,惟留腫頭如指面,勿令有藥,使熱氣得泄,如未有腫膿,即當(dāng)內(nèi)消,若已作頭,即撮令小。其病久,得此膏,直至肌肉爛落出筋骨者,即于細(xì)布上涂之,貼于瘡上,干即易之。但中隔不穴者,即無不瘥。其瘡腫時,切禁手觸,其效極神異。此方孫思邈《千金月令》已有之,與此大同小異,但此本論說稍備耳。又水中圓石,治背上忽腫,漸如 子,不識名者,以水中圓石一、兩碗,燒令極熱,瀉入清水中,沸定后,洗腫處立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