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肉蓯蓉

    作者: 蘇頌

    肉蓯蓉(圖缺),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,今陜西州郡多有之,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,肉濃而力緊。

    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。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,此非游牝之所而乃有,則知自有種類耳。或疑其初生于馬瀝,后乃滋殖,如茜根生于人血之類是也。皮如松子有鱗甲,苗下有一細(xì)扁根,長(zhǎng)尺余。三月采根,采時(shí)掘取中央好者,以繩穿,陰干。至八月乃堪用?!侗窘?jīng)》云∶五月五日采。五月恐已老不堪,故多三月采之。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。刮去鱗甲,以酒凈洗去黑汁,薄切,合山芋、羊肉作羹,極美好,益人,食之勝服補(bǔ)藥。又有一種草蓯蓉,極相類,但根短,莖圓,紫色。比來人多取,刮去花,壓令扁,以代肉者,功力殊劣耳。又下品有列當(dāng)條,云生山南巖石上,如藕根,初生掘取,陰干,亦名草蓯蓉。性溫,補(bǔ)男子,疑即是此物。今人鮮用,故少有辨之者,因附見于此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未知
  • 作者:
    戴思恭
  • 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(yùn)用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(jìn)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有關(guān)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(duì)于藥物的氣味陰陽(yáng)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
  • 作者:
    李子毅、
  • 作者:
    閔純璽
  • 作者:
    張曜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