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查古籍
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(公元 1359 年)元.滑壽(伯仁)著。一卷。以浮、沉、遲、數(shù)、滑、澀六脈為綱,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,甚有心得。
五味子(圖缺),生齊山山谷及代郡,今河?xùn)|、陜西州郡尤多,而杭越間亦有。
春初生苗,引赤蔓于高木,其長六、七尺;葉尖圓似杏葉;三、四月開黃白花,類小蓮花。七月成實,如豌豆許大,生青熟紅紫?!稜栄拧吩啤?, 。注云∶五味也。蔓生,子叢莖端。疏云∶一名,一名 。今有數(shù)種,大抵相近,而以味甘者為佳;八月采,陰干用。一說小顆皮皺泡者,有白色鹽霜一重,其味酸、咸、苦、辛、甘,味全者真也。《千金·月令》∶五月宜服五味湯。取五味子一大合,以木杵臼細搗之。置小瓷瓶中,以百沸湯投之,入少蜜,即密封頭,置火邊良久,湯成,堪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