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本草圖經》 白前

    作者: 蘇頌

    白前(圖缺),舊不載所出州土,陶隱居云出近道,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。

    苗似細辛而大,色白,易折;亦有葉似柳,或似芫花苗者,并高尺許。生洲渚沙磧之上,根白,長于細辛,亦似牛膝、白薇輩。今用蔓生者,味苦,非真也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深師療久咳逆上氣,體腫,短氣,脹滿,晝夜倚壁不得臥,常作水雞聲者,白前湯主之。白前二兩,紫菀、半夏,洗,各三兩,大戟七合,切,四物以水一斗,漬一宿,明旦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禁食羊肉、餳,大佳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葉天士
  • 作者:
    周揚俊
  • 《溫熱經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經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容豐 富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柳寶詒
  • 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高秉鈞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
   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