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治脾濕熱,病苦足寒脛熱,腹脹滿,煩擾不得臥,舌本強(qiáng),體重面黃,頭痛,右脅滿痛偏脹,口唇干裂,寒熱如瘧。
茯苓 橘皮 草果(去皮) 白術(shù)(各二兩) 人參 桂心 白芷 甘草(炙) 川芎(各一兩)半夏(三兩,洗七次)
上為銼散。每服四大錢,水二盞,姜七片,紫蘇三葉,煎七分,去滓服。欲通利,加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