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(nèi)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關(guān)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(jù)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查古籍
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(nèi)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關(guān)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(jù)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《衛(wèi)生寶鑒》(公元 1343 年)元.羅天益(謙甫)著。二十四卷,補遺一卷。內(nèi)容為“藥誤永鑒”、“名方類集”、“藥類法象“、“醫(yī)驗紀(jì)述”。補遺主要論述外感、傷寒等證。
(注釋參古方選注)
奔豚者.病從腹中有氣攻上.一如江豕以臀憤起而攻也.閱傷寒論.凡傷寒發(fā)奔豚者二.一曰燒針令其汗.針處被寒.核起而赤者.必發(fā)奔豚.氣從少腹上沖心者.
灸其核上各一壯.與桂枝加桂湯.一曰發(fā)汗后.其人臍下悸者.欲作奔豚.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.
邵評∶針處被寒.寒從針孔而入也.核起而赤者.針處紅腫如核.寒氣所郁也.心氣因寒而內(nèi)虛.腎虛因寒而上逆.發(fā)為奔豚.氣從少腹沖心.寒邪挾水氣凌心也.灸其核上.以杜再入之邪.與加桂湯以泄上逆之氣.若臍下悸者.心氣不足.腎水乘火而上克也.腎氣上沖.名曰奔豚.
蓋腎為水臟.豚為水畜也.茯苓以泄水.桂枝伐腎邪.以保心氣.甘棗培土以制水也.因奔豚者.豚為水畜.奔則昂首疾馳.酷肖水勢上干之象.然悸在臍下.其水尚在下焦.欲作奔豚.尚未發(fā)也.當(dāng)先其時而治之.
按此二癥.一屬少陰寒氣凌心.故用桂枝加桂.溫腎散寒.病由外召寒邪.仍從太陽表治.惟加桂枝兩數(shù).便可以溫少陰.而泄陰邪矣.一屬水邪上逆.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.
桂枝保心氣以御水凌.甘草大棗補脾土以制水泛.取甘爛水者.不欲其助水性也.傷寒奔豚.惟此二方為主治.而汗后臍下悸.作奔豚之癥尤多.定當(dāng)以苓桂甘棗湯為治.
若夫金匱要略中所載奔豚湯.方用半夏、生姜、(散結(jié))芍藥、甘草、(安中氣)芎歸、(和心氣)
黃芩、(瀉火)生葛、(欲降先升)甘李根皮.(大寒折沖逆之氣)此治因驚恐而得奔豚者.
其為病也.聚散靡常.作止無定.腹痛沖逆.發(fā)則為熱.退則為寒.乃心中熱邪凝結(jié)而成.與傷寒水氣寒邪作奔豚者迥異.不可混治.
邵評∶此言雜病亦有奔豚者.與上傷寒之奔豚不同.由于肝邪內(nèi)發(fā).上犯于心.
肝膽相火內(nèi)郁.是奔豚之屬于熱者.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.大相逕庭矣.蓋傷寒之奔豚因于寒.以桂枝為主藥.雜病之奔豚由火熱.當(dāng)宗金匱方為主.
王晉三先生曰.奔豚氣有三.犯肺之奔豚屬心火.犯心之奔豚屬腎寒.臍下悸.欲作奔豚.屬水邪.證自分途.治亦各異.
邵評∶心火克肺金.由于火熱.宜金匱方治之.腎寒克心火.由于寒.用桂枝加桂法.腎水上逆凌心.由于水氣.用苓桂甘棗方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