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傷寒雜病論》 炙甘草湯方

    甘草四兩(炙) 桂枝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人參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三十枚

    右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納膠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【問曰】飲病奈何?

    【師曰】飲病有四:日痰飲,日懸飲,日溢飲,日支飲。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為痰飲,水流脅下,咳唾引痛,為懸飲;水歸四肢,當汗不汗,身體疼重,為溢飲;水停膈下,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為支飲。

    水在心,則心下堅筑,短氣,惡水不欲飲;水在肺,必吐涎沫,欲飲水;水在脾,則少氣身重;水在肝,則脅下支滿,嚏則脅痛;水在腎,則心下悸。

    心下有留飲,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,咳則肋下痛引缺盆。

    胸中有留飲,其人必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(jié)痛。

    夫平人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久久成病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,脈雙弦者寒也,脈偏弦者飲也。

    夫短氣有微飲者,當從小便去之。

    病者脈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續(xù)堅滿,此為留飲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《溫熱經(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柳寶詒
  • 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高秉鈞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