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太陽病。發(fā)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。
謂之太陽病者。以邪由營衛(wèi)而入。營衛(wèi)皆太陽所屬。所見皆太陽經(jīng)表證故也。然但曰發(fā)熱。而不敘諸證者。以總見于下文故也。邪在太陽。若中風之脈。則當浮緩。傷寒之脈。則當浮緊。此則同是太陽發(fā)熱之表癥。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。反見沉細者。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。大凡沉則在里。沉則為寒。
細則為虛。細則為寒。脈沉而細。當為寒邪在里矣。而外猶發(fā)熱。邪氣尚在太陽之表。則表里皆有風寒邪氣。浸淫于皮膚筋骨臟腑經(jīng)絡之間。非若中風傷寒之邪。先表后里。以次傳變之可比。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。故謂之。乃難治危惡之證也。所以金匱此條之下。有為難治三字也。
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病也。
上文有脈無證。此條有證無脈。合而觀之。病之脈證備矣。靈樞經(jīng)脈篇云。足太陽之脈。起于目內。上額交巔。從巔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膊而挾脊。抵腰中。入循膂。絡腎屬膀胱。其支者從腰中。下挾脊貫臀。
循髀外。下合中貫內。出外踝之后。循京骨。至小趾外側。是動則病沖。頭目似脫。項如拔。脊痛。
腰似折。髀不可以曲。如結。如裂。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。此太陽經(jīng)脈絡行度。及發(fā)病之見癥也。
此所謂身熱者。風寒在表也。足寒者。陰邪在下也。頸項強急。背反張者。太陽之經(jīng)脈四行。自巔下項。
挾背脊而行于兩旁。寒邪在經(jīng)。諸寒收引。其性勁急。邪發(fā)則筋脈抽掣。故頸項強急。背如角弓之反張。
所謂筋所生病也。惡寒者。寒邪在表。則當惡寒。在下焦。而陽氣虛衰。亦所當惡也。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。
頭為諸陽之會。陽邪獨盛于上。所以足寒于下也。時者。時或熱炎于上而作止有時也。頭面為諸陽之所聚。
乃元首也。不宜動搖。因風火扇動于上。故獨頭面動搖。卒然口噤而不言也。王太仆謂腎與胞脈內絕。
則不能言。以胞脈系于腎。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內氣阻絕。故不能言也。
太陽病。發(fā)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。
太陽病。發(fā)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。
上文但舉病之脈癥。猶未分別其受病之源頭。以正其名而核其實也。此篇仲景雖無治法。然既有定名。
自當循源溯流。因證施治也。夫病雖為中風傷寒之變體。然終不離乎中風傷寒之見證。故仍以風寒之見證分剛柔也。謂之剛者。寒本陰邪。以寒邪收引勁急。故頸項強急背反張也。謂之柔者。風本陽邪。以風邪性緩。
雖頸項亦強。而筋骨稍覺弛軟。汗出不惡汗。則異于剛也。然六經(jīng)論中。以發(fā)熱無汗為傷寒。發(fā)熱汗出為中風。
此麻黃桂枝之定法也。而此篇以發(fā)熱無汗為剛。發(fā)熱汗出為柔何也。其病之異于中風傷寒者。在反惡寒與不惡寒之兩句耳。
蓋中風傷寒。邪皆在表。無有不惡風惡寒者。如太陽上編云。太陽病。發(fā)熱汗出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此中風而惡風也。又曰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(fā)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此中風而惡寒。
亦惡風也。太陽中篇云。太陽病?;蛞寻l(fā)熱。或未發(fā)熱。必惡寒體痛。此傷寒而惡寒也。又云太陽病。頭痛發(fā)熱。
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。此傷寒惡風也。此以發(fā)熱無汗之病。是傷寒之變也。發(fā)熱無汗。本應惡寒。
而曰反惡寒。反者。不當惡之詞也。然而非也。以時頭熱面赤目脈皆赤之見證。似乎熱甚。而仍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而惡寒。故曰反也。反者。甚之之詞。言寒邪太盛。因虛陽上走。而時常頭熱面赤目脈盡赤。究是表里皆寒甚。
故足寒頸項強急而惡寒??卩涠橙缃枪磸?。寒邪已經(jīng)在里。而表猶惡寒。故曰反也。寒性勁急。故稱剛。其發(fā)熱汗出之病。乃中風之變也。亦本惡寒而曰不惡寒者。已屬陽明。然陽明無項強諸癥。故仍在太陽而為病也。
既不惡寒。則知陽邪已經(jīng)自表達里。所以不惡寒。而但有頸項強急等癥。較之剛稍緩。故稱柔耳。
太陽病。發(fā)汗太多。因致。
前所論病。皆中風傷寒深入之邪。浸淫于經(jīng)絡臟腑筋骨肌肉之間。乃自然感受之證也。此因邪在太陽。本非病。因發(fā)汗太多。使衛(wèi)陽敗泄。而真陽亡矣。亡陽則陰寒獨治。生氣通天論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(yǎng)神。柔則養(yǎng)筋。
陽氣衰微。不能噓養(yǎng)其筋骨。故筋脈勁急而成。所以太陽篇云。太陽病。醫(yī)發(fā)汗。遂漏不止。四肢拘急。難以屈伸者。
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之見癥。雖又甚焉。然亦理之相似者也。
辨誤成注云。千金云。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則變。太陽病。發(fā)熱無汗為表實。則不當惡寒。今反惡寒。則為太陽中風。重感于寒為病也。此說殊誤。發(fā)熱無汗為表實。是寒邪實于表。故皮膚閉而為熱。麻黃湯證也。
正當惡寒。如何反云不當惡寒。此一誤也。仲景以發(fā)熱無汗惡寒為剛。是明言剛為傷寒之變癥。當從麻黃湯一例求之。隨證增減可也。如頸項強急。口噤。背反張。皆麻黃癥也。以頸屬陽明。故金匱云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沖胸??卩洳坏谜Z。欲作剛。葛根湯主之。此即太陽陽明篇所謂太陽病。項背強。KTKT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之義也。設足寒時頭熱面赤等癥。皆寒邪太盛。虛陽上泛之癥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亦可用也。以此義推之。純是寒邪。并無太陽中風。又重感于寒之說。此再誤也。又以發(fā)熱汗出不惡寒為柔。此又明言柔為中風之變癥。其癥當從桂枝湯例中求之。隨癥加減可也。如發(fā)熱汗出。桂枝癥也。以不惡寒已屬陽明。故金匱云。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KTKT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。栝蔞桂枝湯主之。此即陽明篇中所謂太陽病。
項背強。KTKT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之義也。至于金匱所謂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
必齒??膳c承氣湯者。乃已入陽明之治也。傷寒論中。立法雖嚴。而理無不貫。但于六經(jīng)條例中。分明其經(jīng)絡條貫。
別識其表里陰陽。則其證其治。進退出入。無往而非可由之路矣。易大傳所謂往來不窮謂之通。仲景之學。其斯之謂歟。
(公元 588 年)劉宋,雷斅著。三卷。是論述藥物加工制作的專書。原書已佚,其內容散見于《證類本草》中,近人有輯本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太陽病。發(fā)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。
謂之太陽病者。以邪由營衛(wèi)而入。營衛(wèi)皆太陽所屬。所見皆太陽經(jīng)表證故也。然但曰發(fā)熱。而不敘諸證者。以總見于下文故也。邪在太陽。若中風之脈。則當浮緩。傷寒之脈。則當浮緊。此則同是太陽發(fā)熱之表癥。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。反見沉細者。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。大凡沉則在里。沉則為寒。
細則為虛。細則為寒。脈沉而細。當為寒邪在里矣。而外猶發(fā)熱。邪氣尚在太陽之表。則表里皆有風寒邪氣。浸淫于皮膚筋骨臟腑經(jīng)絡之間。非若中風傷寒之邪。先表后里。以次傳變之可比。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。故謂之。乃難治危惡之證也。所以金匱此條之下。有為難治三字也。
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病也。
上文有脈無證。此條有證無脈。合而觀之。病之脈證備矣。靈樞經(jīng)脈篇云。足太陽之脈。起于目內。上額交巔。從巔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膊而挾脊。抵腰中。入循膂。絡腎屬膀胱。其支者從腰中。下挾脊貫臀。
循髀外。下合中貫內。出外踝之后。循京骨。至小趾外側。是動則病沖。頭目似脫。項如拔。脊痛。
腰似折。髀不可以曲。如結。如裂。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。此太陽經(jīng)脈絡行度。及發(fā)病之見癥也。
此所謂身熱者。風寒在表也。足寒者。陰邪在下也。頸項強急。背反張者。太陽之經(jīng)脈四行。自巔下項。
挾背脊而行于兩旁。寒邪在經(jīng)。諸寒收引。其性勁急。邪發(fā)則筋脈抽掣。故頸項強急。背如角弓之反張。
所謂筋所生病也。惡寒者。寒邪在表。則當惡寒。在下焦。而陽氣虛衰。亦所當惡也。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。
頭為諸陽之會。陽邪獨盛于上。所以足寒于下也。時者。時或熱炎于上而作止有時也。頭面為諸陽之所聚。
乃元首也。不宜動搖。因風火扇動于上。故獨頭面動搖。卒然口噤而不言也。王太仆謂腎與胞脈內絕。
則不能言。以胞脈系于腎。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內氣阻絕。故不能言也。
太陽病。發(fā)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。
太陽病。發(fā)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。
上文但舉病之脈癥。猶未分別其受病之源頭。以正其名而核其實也。此篇仲景雖無治法。然既有定名。
自當循源溯流。因證施治也。夫病雖為中風傷寒之變體。然終不離乎中風傷寒之見證。故仍以風寒之見證分剛柔也。謂之剛者。寒本陰邪。以寒邪收引勁急。故頸項強急背反張也。謂之柔者。風本陽邪。以風邪性緩。
雖頸項亦強。而筋骨稍覺弛軟。汗出不惡汗。則異于剛也。然六經(jīng)論中。以發(fā)熱無汗為傷寒。發(fā)熱汗出為中風。
此麻黃桂枝之定法也。而此篇以發(fā)熱無汗為剛。發(fā)熱汗出為柔何也。其病之異于中風傷寒者。在反惡寒與不惡寒之兩句耳。
蓋中風傷寒。邪皆在表。無有不惡風惡寒者。如太陽上編云。太陽病。發(fā)熱汗出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此中風而惡風也。又曰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(fā)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此中風而惡寒。
亦惡風也。太陽中篇云。太陽病?;蛞寻l(fā)熱。或未發(fā)熱。必惡寒體痛。此傷寒而惡寒也。又云太陽病。頭痛發(fā)熱。
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。此傷寒惡風也。此以發(fā)熱無汗之病。是傷寒之變也。發(fā)熱無汗。本應惡寒。
而曰反惡寒。反者。不當惡之詞也。然而非也。以時頭熱面赤目脈皆赤之見證。似乎熱甚。而仍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而惡寒。故曰反也。反者。甚之之詞。言寒邪太盛。因虛陽上走。而時常頭熱面赤目脈盡赤。究是表里皆寒甚。
故足寒頸項強急而惡寒??卩涠橙缃枪磸?。寒邪已經(jīng)在里。而表猶惡寒。故曰反也。寒性勁急。故稱剛。其發(fā)熱汗出之病。乃中風之變也。亦本惡寒而曰不惡寒者。已屬陽明。然陽明無項強諸癥。故仍在太陽而為病也。
既不惡寒。則知陽邪已經(jīng)自表達里。所以不惡寒。而但有頸項強急等癥。較之剛稍緩。故稱柔耳。
太陽病。發(fā)汗太多。因致。
前所論病。皆中風傷寒深入之邪。浸淫于經(jīng)絡臟腑筋骨肌肉之間。乃自然感受之證也。此因邪在太陽。本非病。因發(fā)汗太多。使衛(wèi)陽敗泄。而真陽亡矣。亡陽則陰寒獨治。生氣通天論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(yǎng)神。柔則養(yǎng)筋。
陽氣衰微。不能噓養(yǎng)其筋骨。故筋脈勁急而成。所以太陽篇云。太陽病。醫(yī)發(fā)汗。遂漏不止。四肢拘急。難以屈伸者。
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之見癥。雖又甚焉。然亦理之相似者也。
辨誤成注云。千金云。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則變。太陽病。發(fā)熱無汗為表實。則不當惡寒。今反惡寒。則為太陽中風。重感于寒為病也。此說殊誤。發(fā)熱無汗為表實。是寒邪實于表。故皮膚閉而為熱。麻黃湯證也。
正當惡寒。如何反云不當惡寒。此一誤也。仲景以發(fā)熱無汗惡寒為剛。是明言剛為傷寒之變癥。當從麻黃湯一例求之。隨證增減可也。如頸項強急。口噤。背反張。皆麻黃癥也。以頸屬陽明。故金匱云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沖胸??卩洳坏谜Z。欲作剛。葛根湯主之。此即太陽陽明篇所謂太陽病。項背強。KTKT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之義也。設足寒時頭熱面赤等癥。皆寒邪太盛。虛陽上泛之癥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亦可用也。以此義推之。純是寒邪。并無太陽中風。又重感于寒之說。此再誤也。又以發(fā)熱汗出不惡寒為柔。此又明言柔為中風之變癥。其癥當從桂枝湯例中求之。隨癥加減可也。如發(fā)熱汗出。桂枝癥也。以不惡寒已屬陽明。故金匱云。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KTKT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。栝蔞桂枝湯主之。此即陽明篇中所謂太陽病。
項背強。KTKT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之義也。至于金匱所謂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
必齒??膳c承氣湯者。乃已入陽明之治也。傷寒論中。立法雖嚴。而理無不貫。但于六經(jīng)條例中。分明其經(jīng)絡條貫。
別識其表里陰陽。則其證其治。進退出入。無往而非可由之路矣。易大傳所謂往來不窮謂之通。仲景之學。其斯之謂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