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傷寒論》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

    桂枝(去皮) 芍藥 甘草各十八銖 生姜一兩三錢(切) 大棗四枚(劈) 麻黃十八銖(去節(jié)) 石膏二十四銖(碎,綿裹)

    右七味,(口父) 咀。以五升水,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本方當裁為越婢湯、桂枝湯,合飲一升,今合為一方,桂枝二越婢一。

    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(fā)熱,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湯去桂,加茯苓白術湯主之。

    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吐逆者,作甘草于姜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、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(fā)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