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豬苓十八銖(去皮,味甘平) 澤瀉一兩六銖半(味酸咸) 茯苓十八銖(味甘平) 桂半兩(去皮,味辛熱) 白術(shù)十八銖(味甘平)
右五味為末,以白飲和,服方寸匕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發(fā)汗已,脈浮數(shù)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(公元 1742 年)清.吳謙(六吉)等編。九十卷。包括《訂正傷寒論注》、《訂正金匱要略注》、《刪補(bǔ)名醫(yī)方論》及“四診”、“運(yùn)氣”、“傷寒”、“雜病”、“婦科”、“幼科”、 “痘疹”、“種痘“、“外科”、“刺灸”、“眼科”、“正骨”等心法要訣。各分子目,有圖說方論,此較簡明易學(xué)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豬苓十八銖(去皮,味甘平) 澤瀉一兩六銖半(味酸咸) 茯苓十八銖(味甘平) 桂半兩(去皮,味辛熱) 白術(shù)十八銖(味甘平)
右五味為末,以白飲和,服方寸匕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發(fā)汗已,脈浮數(shù)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