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附子(二枚,炮去皮、破八片)茯苓(三兩)人參(二兩)白術(shù)(四兩)芍藥(三兩)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寒邪已微。其背惡寒者,當(dāng)灸之。但背惡寒,則寒邪聚于一處,故用灸法。
按∶白虎加人參湯,亦有背微惡寒之癥,乃彼用寒涼,此用溫?zé)幔我??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,而其相反處,全在口中和,與口燥渴之迥別。故欲知里癥之寒熱,全在渴不渴辨之,此傷寒之要訣也。附子湯主之。此乃病已向愈,正氣虛,而余寒尚存之證也。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(jié)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此亦虛寒余癥。
(公元 1770 年)清.魏之琇(玉璜)編。原六十卷。經(jīng)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。 分 345 門(mén),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(yī)的驗(yàn)案,包括臨床各科,尤以溫?zé)岵「怀?。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(yǔ)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(mén)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附子(二枚,炮去皮、破八片)茯苓(三兩)人參(二兩)白術(shù)(四兩)芍藥(三兩)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寒邪已微。其背惡寒者,當(dāng)灸之。但背惡寒,則寒邪聚于一處,故用灸法。
按∶白虎加人參湯,亦有背微惡寒之癥,乃彼用寒涼,此用溫?zé)幔我??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,而其相反處,全在口中和,與口燥渴之迥別。故欲知里癥之寒熱,全在渴不渴辨之,此傷寒之要訣也。附子湯主之。此乃病已向愈,正氣虛,而余寒尚存之證也。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(jié)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此亦虛寒余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