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傷寒論辯證廣注》 炙甘草湯方

    甘草(四兩炙)生姜(三兩切)桂枝(三兩去皮)人參(二兩)生地黃(一斤)阿膠(二兩)麥門冬(半斤去心)麻子仁(半升)大棗(十二枚擘)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。取三升去滓。內膠。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

    成注云補可以去弱。人參甘草大棗之甘。以補不足之氣。桂枝生姜之辛。以益正氣。圣濟經曰。津液耗散為枯。

    五臟痿弱。營衛(wèi)涸流。濕劑所以潤之。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。潤經益血。復脈通心也。

    琥按上注云。桂枝生姜之辛。以益正氣。夫姜桂之辛。力能散邪。成氏反云。益氣。誤矣。又其引圣濟經云。津液耗散為枯。夫津液者。氣血之所凝聚也。今者。傷寒至脈結代。心動悸。則血耗氣散。故云。津液枯。炙甘草湯。本甘溫濕潤之劑。用之以滋補枯竭。則氣血充溢。而結代之脈自復。故一名復脈湯也。方中入清酒者。內臺方云。以之為引。

    為能通血助氣。以復脈。故必欲用之。以煮藥也。

    脈按之來緩。而時一止。復來者。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小數。中有還者。反動。名曰結。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必難治。(此申明上文結代脈之狀也。脈以指按之。來來者?;试啤W怨侨庵?。而出于皮膚之際。氣之升者。是也。脈來緩時一止。即復來者。名曰結。成注云。此為邪氣留結也。

    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時。脈小數。中。有一二至反動者。此即其既止而還來之脈。名曰結陰者是也。是為邪氣留結更甚。

    故不比前結脈之緩。其脈來時既動且數。乃真氣卒不相續(xù)。而脈見止結也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不能自還者。

    言既止之后不能即至。故云。若不能還。因而復動者。言既還之時。脈乃復動。是名曰代陰之脈?;显?。尋之良久乃復強起。此善于形容代脈之狀者也。成注以代脈為真氣衰極。夫真氣衰極。亦因邪氣久留所致。叔和脈經云。脈結者生。

    代者死。故云。難治?;騿栐啤V倬凹仍?。難治。何以復立炙甘草湯。余答云。代之與結。不甚懸絕。夫代者。結之甚。

    結者。代之漸也。仲景言傷寒得此等脈為難治。非云。不治。因立炙甘草湯以救之。叔和言結脈生。代脈死者。以此等止歇之脈。漸減。則邪氣退。故生。漸增。則真氣亡。故死。又仲景是專指傷寒之脈。叔和是兼指雜證之脈不可一例而論)(琥)按以上太陽病脈證并治法。仲景分上中下三篇。王叔和撰次傷寒論。以上編附傷寒例后。為第二卷。中篇為第三卷。下編為第四卷。其第一卷。乃平脈辯脈法也。愚今以傷寒論。特取六經篇而辯注之。以故先述太陽篇例。學人誠能取此書而讀之。當知。仲景立法之備。制方之精有是證后用是藥。無不效也。后醫(yī)用其方藥而不盡效者。必其見證有未明也。且也。病家脈證。

    未必條條與仲景立法之意相合。則用仲景方者。即可以方中藥味分兩。加減出入。神而明之。不惟冬月之正傷寒。

    用其方而大效。即三時之類傷寒。用其方。亦無不效也。粗工臨證草率。不知通變。死執(zhí)仲景之方。用以治三時之類傷寒不見效。即用以治冬月之正傷寒。亦未見效也。列傳中。稱仲景為醫(yī)中之圣。其書為諸方之祖。古今治傷寒者。未有能出其外者也。粗工用其方而少效。遂棄其書而不讀。所以王宇泰輯傷寒準繩。竊笑世之醫(yī)。有終身目不識仲景書者。

    而猶自負云。我傷寒科也。善于治傷寒。是為欺世而盜虛名。殺人以養(yǎng)其身。噫抑何昧心之極至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