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茵陳蒿(六兩)梔子(十四枚擘)大黃(二兩去皮)上三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茵陳減六升。內(nèi)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
一宿腹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成氏明理論云。王冰曰。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發(fā)黃者。熱之極也。非大寒之劑。則不能散其熱。茵陳蒿味苦寒。酸苦涌泄為陰。酸以涌之??嘁孕怪P股鯚嵴?。必以苦為主。故以茵陳蒿為君。心法南方火而主熱。梔子味苦寒??嗳胄亩畡贌帷4鬅嶂畾?。必以苦寒之物勝之。故以梔子為臣。大黃味苦寒。宜補必以酸。宜下必以苦。推除邪熱。必假將軍攻之。故以大黃為使??嗪嗪?。雖甚熱。大毒必祛除分泄。前后復(fù)得利而解矣。
琥按上茵陳蒿湯。乃前后通泄之藥。所以上方后云。黃從小便去。未足以盡其義。成注復(fù)云前后得利而解。斯為至當之論。
(附例)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(此條亦濕熱發(fā)黃之證。傷寒七八日。
成注云。正當熱甚之時。熱甚于內(nèi)。黃發(fā)于外。身黃如橘子色者。其黃鮮明而且潤澤。乃濕熱俱盛之候也。小便不利。
腹微滿者。濕熱之氣。不能施化。陽明胃府實。故外作脹滿之形也。與茵陳蒿湯。以清濕熱。下胃實。此條即從本篇之后。移附于此。)陽明證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(此條乃陽明胃府血分實熱之證。陽明證其人喜忘者。好忘前言往事也。條辯云。志傷則好忘。心之所之謂志。心又為血之主。血為熱壅。蓄積于胃。其瘀既久。必上干于心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非承氣湯證。須驗其大便易而色黑。此為瘀血欲下之證。治宜抵當湯以下瘀血。乃通因通用之法也。或問屎既云。硬。何以大便反易。余答云。大便中所下黑物。乃敗血而非屎也。陽明本多血。故雖不至如太陽發(fā)狂之甚。亦當以抵當湯下之。又仲景法。辯太陽蓄血證。必驗其小便利。
辯陽明蓄血證。必驗其大便易。亦各從其府而言之。抵當湯方見前第四卷太陽中篇)(附例)病患無表里證。發(fā)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(shù)者可下之假令已下。脈數(shù)不解。合熱。則消谷善饑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。宜抵當湯。(此條乃陽明大腸府血分實熱之證。病患者。陽明病之人也。陽明表證。當身熱目疼。鼻干不得臥。陽明里證。當痞滿燥實譫語。今則兩證俱無。但內(nèi)發(fā)熱。是里證未全具也。脈浮而數(shù)。是表證。未全具也。數(shù)為里熱。然脈浮者。猶帶表。為不可下。其可下者。止因七八日之久。陽明邪熱已深。故脈雖浮數(shù)。而可下之。既下之后。
則邪熱去而浮數(shù)之脈。皆當解矣。假令已下。浮脈去而數(shù)脈不解。則外來風邪之熱。與胃中真火之熱相合。故云合熱。
夫人胃中有真火。則能消化水谷今則復(fù)合邪熱。故不惟消谷而且善饑。善之為言易也。谷食既能消而易饑。則后必時常大便。今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此下焦有瘀血并絕其大便之道路也。何也。蓋陽明多氣多血。成注云。熱客于氣。則脈浮。
熱客于血則脈數(shù)。數(shù)脈見于既下之后。則胃中空虛。邪熱并合。迫血下行。蓄積于大腸之間。以故并大便。亦不得下。
成注云。與抵當湯以下去之。或問此條云。瘀血。與上條蓄血。有以異否余答云。蓄血者。血但蓄積而可流通。以故大便反易。瘀血者。其血瘀積。甚至阻塞。以故大便不行。又按成注云??上轮?。與大承氣湯。以承氣湯為清滌陽明。里熱之藥。故也。尚論篇注云??上轮?。如大柴胡湯之類誤矣。)若脈數(shù)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必協(xié)熱而便膿血也。(此承上文脈數(shù)不解而言。下不止者。成注云。下利不止。為熱得下泄。
則血不致瘀。必協(xié)熱而便膿血。協(xié)合也。猶迫協(xié)也。腸胃之氣。為熱邪所迫協(xié)。故便膿血也。按此條論。仲景無治法。
補亡論常器之云。可白頭翁湯。上二條證即從本篇之后移附于此)(重出例)陽明病下之。心中懊而煩(云云)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病患不大便五六日。(云云)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病患煩熱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(云云。)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(fā)汗宜桂枝湯。
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(云云)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病患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(云云)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上五條證。(俱見前大承氣湯方下)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(此條系胃家虛寒證。正文與注并)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茵陳蒿(六兩)梔子(十四枚擘)大黃(二兩去皮)上三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茵陳減六升。內(nèi)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
一宿腹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成氏明理論云。王冰曰。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發(fā)黃者。熱之極也。非大寒之劑。則不能散其熱。茵陳蒿味苦寒。酸苦涌泄為陰。酸以涌之??嘁孕怪P股鯚嵴?。必以苦為主。故以茵陳蒿為君。心法南方火而主熱。梔子味苦寒??嗳胄亩畡贌帷4鬅嶂畾?。必以苦寒之物勝之。故以梔子為臣。大黃味苦寒。宜補必以酸。宜下必以苦。推除邪熱。必假將軍攻之。故以大黃為使??嗪嗪?。雖甚熱。大毒必祛除分泄。前后復(fù)得利而解矣。
琥按上茵陳蒿湯。乃前后通泄之藥。所以上方后云。黃從小便去。未足以盡其義。成注復(fù)云前后得利而解。斯為至當之論。
(附例)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(此條亦濕熱發(fā)黃之證。傷寒七八日。
成注云。正當熱甚之時。熱甚于內(nèi)。黃發(fā)于外。身黃如橘子色者。其黃鮮明而且潤澤。乃濕熱俱盛之候也。小便不利。
腹微滿者。濕熱之氣。不能施化。陽明胃府實。故外作脹滿之形也。與茵陳蒿湯。以清濕熱。下胃實。此條即從本篇之后。移附于此。)陽明證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(此條乃陽明胃府血分實熱之證。陽明證其人喜忘者。好忘前言往事也。條辯云。志傷則好忘。心之所之謂志。心又為血之主。血為熱壅。蓄積于胃。其瘀既久。必上干于心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非承氣湯證。須驗其大便易而色黑。此為瘀血欲下之證。治宜抵當湯以下瘀血。乃通因通用之法也。或問屎既云。硬。何以大便反易。余答云。大便中所下黑物。乃敗血而非屎也。陽明本多血。故雖不至如太陽發(fā)狂之甚。亦當以抵當湯下之。又仲景法。辯太陽蓄血證。必驗其小便利。
辯陽明蓄血證。必驗其大便易。亦各從其府而言之。抵當湯方見前第四卷太陽中篇)(附例)病患無表里證。發(fā)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(shù)者可下之假令已下。脈數(shù)不解。合熱。則消谷善饑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。宜抵當湯。(此條乃陽明大腸府血分實熱之證。病患者。陽明病之人也。陽明表證。當身熱目疼。鼻干不得臥。陽明里證。當痞滿燥實譫語。今則兩證俱無。但內(nèi)發(fā)熱。是里證未全具也。脈浮而數(shù)。是表證。未全具也。數(shù)為里熱。然脈浮者。猶帶表。為不可下。其可下者。止因七八日之久。陽明邪熱已深。故脈雖浮數(shù)。而可下之。既下之后。
則邪熱去而浮數(shù)之脈。皆當解矣。假令已下。浮脈去而數(shù)脈不解。則外來風邪之熱。與胃中真火之熱相合。故云合熱。
夫人胃中有真火。則能消化水谷今則復(fù)合邪熱。故不惟消谷而且善饑。善之為言易也。谷食既能消而易饑。則后必時常大便。今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此下焦有瘀血并絕其大便之道路也。何也。蓋陽明多氣多血。成注云。熱客于氣。則脈浮。
熱客于血則脈數(shù)。數(shù)脈見于既下之后。則胃中空虛。邪熱并合。迫血下行。蓄積于大腸之間。以故并大便。亦不得下。
成注云。與抵當湯以下去之。或問此條云。瘀血。與上條蓄血。有以異否余答云。蓄血者。血但蓄積而可流通。以故大便反易。瘀血者。其血瘀積。甚至阻塞。以故大便不行。又按成注云??上轮?。與大承氣湯。以承氣湯為清滌陽明。里熱之藥。故也。尚論篇注云??上轮?。如大柴胡湯之類誤矣。)若脈數(shù)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必協(xié)熱而便膿血也。(此承上文脈數(shù)不解而言。下不止者。成注云。下利不止。為熱得下泄。
則血不致瘀。必協(xié)熱而便膿血。協(xié)合也。猶迫協(xié)也。腸胃之氣。為熱邪所迫協(xié)。故便膿血也。按此條論。仲景無治法。
補亡論常器之云。可白頭翁湯。上二條證即從本篇之后移附于此)(重出例)陽明病下之。心中懊而煩(云云)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病患不大便五六日。(云云)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病患煩熱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(云云。)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(fā)汗宜桂枝湯。
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(云云)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病患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(云云)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上五條證。(俱見前大承氣湯方下)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(此條系胃家虛寒證。正文與注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