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四圣心源》 陰虛

    陰盛于下而生于上,火中之液,是曰陰根。陰液滋息,爰生金水。陰性沉靜,其根一生,則沉靜而親下者,性也,是以金收而水藏。而金水之收藏,全賴胃土之降,胃土右降,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,陽氣蟄封,此木火生長之根本也。

    胃土不降,金水失收藏之政,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,心液消耗,則上熱而病陰虛。

    人知其金水之虧,而不知其胃土之弱。胃以陽體而含陰魄,旺則氣化而陰生。以氣統(tǒng)于肺而實化于胃,肺氣清降而產(chǎn)陰精,即胃土之右轉而變化者也。是宜降肺胃助收藏,未可徒滋心液也。

    地魄湯

    甘草二錢,炙半夏三錢,制麥冬三錢,去心芍藥三錢五味子一錢,研元參三錢牡蠣三錢,煅,研

    煎大半杯,溫服。

    水為陰,而陰生于肺胃,胃逆而肺金不斂,君相升泄,則心液消亡,而陰無生化之原。麥冬、芍藥,雙清君相之火,半夏、五味,降攝肺胃之逆,元參清金而益水,牡蠣斂神而藏精。

    若熱傷肺氣,不能化水,則用人參、黃芪,益氣生水,以培陰精之原。此補陰之法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