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〔害〕香燥而偏于陽,肺虛有熱者,血枯而燥者忌之。元氣虛脫,及陰虛內(nèi)熱諸病腫痛,屬火者皆禁用。丹溪曰∶味辛氣升,若陰火沖上者,反取火邪。
〔利〕辛苦溫三焦氣分之藥,泄肺氣,疏肝氣,和脾氣,開諸郁,溫中而治心疼。生用理氣,煨熟止瀉,以其降氣開郁,故又為瀉三焦猛將。畏火。
〔修治〕冬月采根,曬干為藥,以其形如枯骨,味苦粘牙者良。凡入理氣藥,只生用,不見火,或磨汁。若實腸止瀉,宜面裹。東垣用黃連制,亦有蒸用。
(公元 1529 年)明.薛己(立齋、新甫)著。二卷。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,凡方藥、手法、用具等,都有詳細(xì)的記述 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〔害〕香燥而偏于陽,肺虛有熱者,血枯而燥者忌之。元氣虛脫,及陰虛內(nèi)熱諸病腫痛,屬火者皆禁用。丹溪曰∶味辛氣升,若陰火沖上者,反取火邪。
〔利〕辛苦溫三焦氣分之藥,泄肺氣,疏肝氣,和脾氣,開諸郁,溫中而治心疼。生用理氣,煨熟止瀉,以其降氣開郁,故又為瀉三焦猛將。畏火。
〔修治〕冬月采根,曬干為藥,以其形如枯骨,味苦粘牙者良。凡入理氣藥,只生用,不見火,或磨汁。若實腸止瀉,宜面裹。東垣用黃連制,亦有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