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汪鏈兄內(nèi)人,經(jīng)水久不止,內(nèi)有紫黑血塊。今則胃脘胸腹皆痛,玉戶且腫,手足皆冷,絕不知餓,臍腹之下有一塊堅(jiān)如鐵。脈左數(shù),右沉澀,此血瘕 也。用糖球子五錢,玄胡索、五靈脂、香附、麥芽、青皮各一錢,水煎服。夜即痛減其半,手足漸溫,后加丹參、川芎、蒲黃、益母草、當(dāng)歸,四帖而痛全止,玉戶亦消。再四帖而經(jīng)調(dià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