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經素問》、《靈樞經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查古籍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經素問》、《靈樞經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侄君孝,后溪兄次子也。三月患頭項痛,腰脊強,遍身如被杖,臍腹也痛,口渴不寐,飲食不進,六脈浮數。吳醫(yī)以為陰虛,為滋陰降火三投而三劇,反加嘔惡。又與疏通,熱尤不退,下午煩亂。延方和宇丈視之,以為外感擬進人參敗毒散。吳爭之,謂陰虛體弱,難再汗,仍用四物湯加柴胡、葛根、薄荷、黃芩、知母,而熱如焚,神且昏冒矣。予時遠出,促歸診之,六脈浮弦而數鼓指。語之曰∶此春溫癥也。方診良是。因復加內傷,以故病劇。滋陰之劑壅而作滯,且引邪入于陰分,宜乎熱加而躁悶也。法當清解兼消可愈無傷,以二陳湯加羌活、柴胡、防風、麥芽、山楂,服下得微汗,熱退其半。惟下午作潮,大便未行,腰臍之痛不止。用小柴胡湯加葛根、白芍藥、青皮、黃連、山楂飲下,熱又少退,大便已行,腰臍之痛也隨減去。但不知餓,再以柴胡、甘草、青皮、枳實、麥芽、知母、黃芩、白芍藥,諸癥悉平。惟覺體倦乏力,加人參、白扁豆、薏苡仁,減去柴胡、青皮,調養(yǎng)而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