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串雅內(nèi)外篇》(公元 1759 年)清趙學敏(恕軒)撰。四卷。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“鈴醫(yī)”(走方醫(yī))宗柏云的學術經(jīng)驗,并為之增刪而成。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,要求做到簡、驗、便、廉。
查古籍
《串雅內(nèi)外篇》(公元 1759 年)清趙學敏(恕軒)撰。四卷。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“鈴醫(yī)”(走方醫(yī))宗柏云的學術經(jīng)驗,并為之增刪而成。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,要求做到簡、驗、便、廉。
(公元 1241 年)宋.施發(fā)(政卿)著。三卷。先總論脈法,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,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,及婦人病脈、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。
吳鶴洲先生,中焦有痰,肺氣不足,瘧一日一發(fā),熱多寒少口渴,小水不利,倦怠,頭疼,脈左弦大,右寸短弱,關尺滑大。以石膏、知母、黃 同柴苓湯煎服。服后腹作瀉,前方去石膏、知母、邪熱減大半。唯僅潮熱而口渴甚,改以人參、葛根、知母、麥門冬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白術、鱉甲,五更服之而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