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脈浮緩者生。沉澀者死。脈澀而小。血不足。脈大而弱。氣不足。
夫翻胃之癥。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。膈噎者喜怒不常。憂思勞役。驚恐無時。七情傷于脾胃郁而生痰。痰與氣搏。升而不降。飲食不下。血氣留于咽嗌。五噎結(jié)于胸膈者為五膈。法當順氣化痰。溫脾養(yǎng)胃。如陽脈緊而澀者。為難治之癥。夫翻胃即膈噎。膈噎即翻胃之漸大法有四。血虛氣虛。有痰有熱。血虛者。脈必數(shù)而無力。氣虛者。脈必緩而無力。氣血俱虛者。則口中多出沫。但見沫大出者必死。有熱者。脈必數(shù)而有力。有痰者。脈必滑數(shù)。
二者可治。血虛者。則以四物湯為主。左手脈無力。氣虛者。則以四君子為主。右手脈無力糞如羊屎者。斷不可治。大腸無血故也。痰以二陳湯為主。寸關脈沉。或伏或大。有氣結(jié)滯。通氣之藥皆可用。寸關脈沉而澀大。不可用香燥熱劑。宜薄滋味。又曰。膈噎翻胃之疾得之六淫七情。遂有火熱炎上之作。多升少降。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。作陰火治之。
大便必結(jié)。用童便、竹瀝、韭汁、姜汁、牛羊乳。分別而用。
一論膈有十般之病。其實同出一源。皆因動性不能發(fā)泄。則郁于肝。人之膈膜。屬肝木否則木乘土位。木曰曲直作酸。然酸則能收塞。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。乃作膈癥。宜用此湯。
當歸活血潤膈湯
當歸(酒洗一錢半) 桃仁(去皮尖一錢) 廣陳皮(青色者八分) 川濃樸(姜炒一錢) 黃連(吳茱萸煎湯炒一錢) 大腹皮(甘草湯洗一錢) 片白術(鹽水炒一錢) 紅花(七分) 炙甘草(三分) 善飲酒者。加葛根。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按五噎名雖有五。原其要在于氣弱血枯之人。思慮勞欲而成者也。氣弱則運化不開。血枯則道路閉塞。蓋心生血。腎生氣。任脈乃陰之母??輨t精涸。任脈不潤矣。任脈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。一直而下。腎虛則丹田清氣不升。故中焦失順下之化。脾雖思味而愛食。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。宜絕欲以后精血。須節(jié)順志以和心脾。用當歸活血潤膈湯。去白術。加人參一錢。白豆蔻七個。黃柏酒炒七分。知母七分。梔子炒一錢。栝蔞仁炒一錢。遠志(甘草湯泡去心)八分。紅棗三個。水煎服。
一論膈噎。胸中不利。大便結(jié)燥。痰嗽喘滿。脾胃壅滯。此能推陳致新。治膈氣之圣藥也。
人參利膈丸
人參(三錢) 當歸(二錢) 藿香(一錢五分) 濃樸(姜汁炒一兩) 枳實(麩炒一兩) 大黃(酒蒸一兩) 木香(一錢五分) 檳榔(一錢五分) 甘草(炙三錢)
上為末。滴水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溫水送下。
一論噎食轉(zhuǎn)食。宜
加減不換金正氣散
蒼術(米泔浸一錢半) 陳皮(去白二錢) 濃樸(姜汁炒八分) 藿香(三錢) 半夏(姜汁炒二錢) 枳實(麩炒二錢) 白術(去蘆一錢五分) 白茯苓(去皮三錢) 白豆蔻(去殼八分) 甘草(八分) 黃連(土炒六分)
上銼。生姜三片煎服。
一論噎膈翻胃之癥。皆由七情之氣太過。郁則生火生痰而致病。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。
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。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?;虺扯和隆;蚰菏扯?。或食已即吐者。日久不愈。誤投香燥攻克之藥過多。以致危殆。宜以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(nèi)傷)根據(jù)本方去柴胡、升麻。加半夏二錢。白茯苓三錢。白芍酒炒三錢。枳實麩炒一錢。神曲炒二錢。
黃連姜炒六分。
一翻胃不食。脾胃虛弱。不進飲食。宜
人倉丸
丁香(一兩) 砂仁(一兩) 白豆蔻(去殼一兩) 陳倉米(六兩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)
上為細末。生姜自然汁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食后。用淡姜湯送下。有怒氣。加香附子姜汁炒一兩。
一論五噎者。氣憂勞食思也。氣噎者心悸。上下不通。噫噦不得。胸脅苦痛。憂噎者。
天際苦厥逆。心下悸動。手足厥冷。勞噎者苦氣。膈脅下支滿。胸中填塞。令手足厥冷。不能自溫。食噎者。食無多少。胸中苦塞。常痛。不能喘息。思噎者。心悸動。善忘。目視KT KT 。
皆憂恚嗔怒。寒氣上攻胸膈。
五噎丸治胸中虛寒。日久咽喉氣逆。飲食不下。結(jié)氣不消用。
人參(五分) 白術(去蘆四分) 白茯苓(四分) 陳皮(四分) 細辛(四分) 川椒(五分)吳茱萸(五分) 大附子(煨去皮臍四分) 桂心(五分) 干姜(炒五分)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丸。酒送下。日服三次。
保和丸治實熱翻胃。
陳皮 半夏(姜汁炒) 白茯苓(去皮) 連翹 神曲 山楂肉 蘿卜子(炒各三錢) 黃連(姜炒二錢)
上為末。稀米糊為丸。胭脂為衣。粟米大。每服六七十丸。人參煎湯。入竹瀝同下。
一論胃反不受食。食已即嘔吐出。
人參(二兩) 白術(去蘆一兩) 半夏(湯泡三兩) 生姜(三兩) 白蜜(一兩)
上五味 咀。以水五升。和蜜攪之二三百下。煮取一升半。分三次服之。
一論反胃。嘔吐無常。粥飲入口即吐。困弱無力。垂死者。人參二兩。咀片。水煎頓服立效。再用人參汁稀粥與服。
一治翻胃。用六君子湯加炮姜、白豆蔻、黃連。(用吳茱萸酒拌過宿炒去茱萸)
一治轉(zhuǎn)食方。反翅雞一只。煮熟去骨。入人參、當歸、鹽各五錢為末。再煮取與食之。
勿令人共食。
一人年過五十。得噎癥。胃脘作痛。食不下。或食下良久復出。大便結(jié)燥。人黑瘦甚。
診其脈。右關弦滑而洪。關后略沉小。二部俱沉弦?guī)к摇4酥袣獠蛔?。木來侮土。上焦?jié)駸?。郁結(jié)成痰。下焦血少。故大便結(jié)燥。陰火上沖吸門。故食不下。用四物湯以生血。四君子湯以補氣。二陳湯以祛痰。三合成劑。加姜炒黃連。麩炒枳實。栝蔞仁。少加砂仁。又間服潤腸丸百余劑全安。(潤腸丸方見大便秘方)
一治翻胃。用大附子一個最大者。坐于磚上。四面著火漸逼。淬入生姜自然汁。又根據(jù)前火逼干。復淬之。約生姜汁可盡半碗許。搗為末。每服一錢。用粟米湯下。不過三服立效。
一治噎膈大便燥結(jié)。
橘杏麻仁丸
陳皮(為末) 杏仁(去皮尖) 火麻仁(去殼各三兩) 郁李仁(去殼五錢)
上三仁俱搗為膏。用棗肉和入石臼杵為丸。每服五十丸。枳實煎湯送下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衛(wèi)生部令
第69號
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(基層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(gòu)配備使用部分)》(2009版)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(wèi)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,現(xiàn)予以發(fā)布,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。
部長 陳 竺
二○○九年八月十八日
(公元 1347 年)元.朱震亨(彥修、丹溪)著。一卷。主張人身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,闡明補陰療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脈浮緩者生。沉澀者死。脈澀而小。血不足。脈大而弱。氣不足。
夫翻胃之癥。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。膈噎者喜怒不常。憂思勞役。驚恐無時。七情傷于脾胃郁而生痰。痰與氣搏。升而不降。飲食不下。血氣留于咽嗌。五噎結(jié)于胸膈者為五膈。法當順氣化痰。溫脾養(yǎng)胃。如陽脈緊而澀者。為難治之癥。夫翻胃即膈噎。膈噎即翻胃之漸大法有四。血虛氣虛。有痰有熱。血虛者。脈必數(shù)而無力。氣虛者。脈必緩而無力。氣血俱虛者。則口中多出沫。但見沫大出者必死。有熱者。脈必數(shù)而有力。有痰者。脈必滑數(shù)。
二者可治。血虛者。則以四物湯為主。左手脈無力。氣虛者。則以四君子為主。右手脈無力糞如羊屎者。斷不可治。大腸無血故也。痰以二陳湯為主。寸關脈沉。或伏或大。有氣結(jié)滯。通氣之藥皆可用。寸關脈沉而澀大。不可用香燥熱劑。宜薄滋味。又曰。膈噎翻胃之疾得之六淫七情。遂有火熱炎上之作。多升少降。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。作陰火治之。
大便必結(jié)。用童便、竹瀝、韭汁、姜汁、牛羊乳。分別而用。
一論膈有十般之病。其實同出一源。皆因動性不能發(fā)泄。則郁于肝。人之膈膜。屬肝木否則木乘土位。木曰曲直作酸。然酸則能收塞。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。乃作膈癥。宜用此湯。
當歸活血潤膈湯
當歸(酒洗一錢半) 桃仁(去皮尖一錢) 廣陳皮(青色者八分) 川濃樸(姜炒一錢) 黃連(吳茱萸煎湯炒一錢) 大腹皮(甘草湯洗一錢) 片白術(鹽水炒一錢) 紅花(七分) 炙甘草(三分) 善飲酒者。加葛根。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按五噎名雖有五。原其要在于氣弱血枯之人。思慮勞欲而成者也。氣弱則運化不開。血枯則道路閉塞。蓋心生血。腎生氣。任脈乃陰之母??輨t精涸。任脈不潤矣。任脈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。一直而下。腎虛則丹田清氣不升。故中焦失順下之化。脾雖思味而愛食。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。宜絕欲以后精血。須節(jié)順志以和心脾。用當歸活血潤膈湯。去白術。加人參一錢。白豆蔻七個。黃柏酒炒七分。知母七分。梔子炒一錢。栝蔞仁炒一錢。遠志(甘草湯泡去心)八分。紅棗三個。水煎服。
一論膈噎。胸中不利。大便結(jié)燥。痰嗽喘滿。脾胃壅滯。此能推陳致新。治膈氣之圣藥也。
人參利膈丸
人參(三錢) 當歸(二錢) 藿香(一錢五分) 濃樸(姜汁炒一兩) 枳實(麩炒一兩) 大黃(酒蒸一兩) 木香(一錢五分) 檳榔(一錢五分) 甘草(炙三錢)
上為末。滴水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溫水送下。
一論噎食轉(zhuǎn)食。宜
加減不換金正氣散
蒼術(米泔浸一錢半) 陳皮(去白二錢) 濃樸(姜汁炒八分) 藿香(三錢) 半夏(姜汁炒二錢) 枳實(麩炒二錢) 白術(去蘆一錢五分) 白茯苓(去皮三錢) 白豆蔻(去殼八分) 甘草(八分) 黃連(土炒六分)
上銼。生姜三片煎服。
一論噎膈翻胃之癥。皆由七情之氣太過。郁則生火生痰而致病。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。
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。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?;虺扯和隆;蚰菏扯?。或食已即吐者。日久不愈。誤投香燥攻克之藥過多。以致危殆。宜以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(nèi)傷)根據(jù)本方去柴胡、升麻。加半夏二錢。白茯苓三錢。白芍酒炒三錢。枳實麩炒一錢。神曲炒二錢。
黃連姜炒六分。
一翻胃不食。脾胃虛弱。不進飲食。宜
人倉丸
丁香(一兩) 砂仁(一兩) 白豆蔻(去殼一兩) 陳倉米(六兩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)
上為細末。生姜自然汁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食后。用淡姜湯送下。有怒氣。加香附子姜汁炒一兩。
一論五噎者。氣憂勞食思也。氣噎者心悸。上下不通。噫噦不得。胸脅苦痛。憂噎者。
天際苦厥逆。心下悸動。手足厥冷。勞噎者苦氣。膈脅下支滿。胸中填塞。令手足厥冷。不能自溫。食噎者。食無多少。胸中苦塞。常痛。不能喘息。思噎者。心悸動。善忘。目視KT KT 。
皆憂恚嗔怒。寒氣上攻胸膈。
五噎丸治胸中虛寒。日久咽喉氣逆。飲食不下。結(jié)氣不消用。
人參(五分) 白術(去蘆四分) 白茯苓(四分) 陳皮(四分) 細辛(四分) 川椒(五分)吳茱萸(五分) 大附子(煨去皮臍四分) 桂心(五分) 干姜(炒五分)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丸。酒送下。日服三次。
保和丸治實熱翻胃。
陳皮 半夏(姜汁炒) 白茯苓(去皮) 連翹 神曲 山楂肉 蘿卜子(炒各三錢) 黃連(姜炒二錢)
上為末。稀米糊為丸。胭脂為衣。粟米大。每服六七十丸。人參煎湯。入竹瀝同下。
一論胃反不受食。食已即嘔吐出。
人參(二兩) 白術(去蘆一兩) 半夏(湯泡三兩) 生姜(三兩) 白蜜(一兩)
上五味 咀。以水五升。和蜜攪之二三百下。煮取一升半。分三次服之。
一論反胃。嘔吐無常。粥飲入口即吐。困弱無力。垂死者。人參二兩。咀片。水煎頓服立效。再用人參汁稀粥與服。
一治翻胃。用六君子湯加炮姜、白豆蔻、黃連。(用吳茱萸酒拌過宿炒去茱萸)
一治轉(zhuǎn)食方。反翅雞一只。煮熟去骨。入人參、當歸、鹽各五錢為末。再煮取與食之。
勿令人共食。
一人年過五十。得噎癥。胃脘作痛。食不下。或食下良久復出。大便結(jié)燥。人黑瘦甚。
診其脈。右關弦滑而洪。關后略沉小。二部俱沉弦?guī)к摇4酥袣獠蛔?。木來侮土。上焦?jié)駸?。郁結(jié)成痰。下焦血少。故大便結(jié)燥。陰火上沖吸門。故食不下。用四物湯以生血。四君子湯以補氣。二陳湯以祛痰。三合成劑。加姜炒黃連。麩炒枳實。栝蔞仁。少加砂仁。又間服潤腸丸百余劑全安。(潤腸丸方見大便秘方)
一治翻胃。用大附子一個最大者。坐于磚上。四面著火漸逼。淬入生姜自然汁。又根據(jù)前火逼干。復淬之。約生姜汁可盡半碗許。搗為末。每服一錢。用粟米湯下。不過三服立效。
一治噎膈大便燥結(jié)。
橘杏麻仁丸
陳皮(為末) 杏仁(去皮尖) 火麻仁(去殼各三兩) 郁李仁(去殼五錢)
上三仁俱搗為膏。用棗肉和入石臼杵為丸。每服五十丸。枳實煎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