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時病論》 濕熱

    作者: 雷豐

    賈氏曰∶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干燥。若此論之,濕熱之證,在長夏而不在秋,豈非與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之“秋傷于濕”不合耶?細思之,斯二句書,不重夏秋二字,當重在熱涼二字也。蓋熱蒸則濕,涼勝則燥,理固然矣。即如立秋處暑之令,炎蒸如夏,患者非秋濕,即秋暑。其實秋令之濕熱,亦必夾之秋暑也。

    考濕熱之見證,身熱有汗,苔黃而澤,煩渴溺赤,脈來洪數(shù)是也,當用通利州都法治之。如大便秘結(jié),加栝蔞、薤白,開其上以潤其下。如大便未下,脈形實大有力者,是濕熱夾有積滯也,宜本法內(nèi)加元明粉、制大黃治之。

    或問曰∶先賢嘗謂暑必夾濕,今先生謂濕熱夾暑,有是說乎?答曰∶小暑之節(jié),在于相火之后,大暑之氣,在于濕土之先,故先賢有暑必夾濕之訓也。豐謂濕熱夾暑,專在大暑至白露而言。蓋斯時濕土主氣,暑氣漸退,濕令方來,而濕甚于暑者,故謂之濕熱夾暑也。又問曰∶章虛谷錄薛生白濕溫之條,加之注解,統(tǒng)以濕溫稱為濕熱。今先生分門而論者何也?曰∶濕體本寒,寒濕可以溫散;醞釀成熱,熱濕可以清通。惟濕溫不熱不寒,最為難治,斷不可混濕溫為濕熱,理當分列濕熱濕溫為二門。又問曰∶濕熱致病者多,何略而弗詳乎?曰∶因濕致病者,固屬不少,如腫滿、黃膽、淋濁等證,諸先賢皆早詳于雜證之書,是編專論時病,毋庸迭贅可耳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