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溫病學說,爭議較多。就一般講:有伏氣溫病,外感溫病之別,王士雄辨之甚明。此篇所論,主要是伏氣溫病,即《黃帝內經素問》"冬傷于寒,春必病溫"之旨。伏氣溫病的特點是由里出表,初起舌潤無苔,脈軟或弦或微數,口不渴而心煩惡熱,治宜清營陰,冀其由血轉氣。如舌苔漸多,則清其氣分。又如初起舌絳咽干,甚或肢冷脈伏,此溫邪傷陰之候(肢冷脈伏是假象)亟宜大清陰分伏邪,隨癥施治,雷氏已詳言之。外感溫病,多由口鼻而入,首先犯肺,多見發(fā)熱咳嗽,口渴,不惡寒(亦有初微惡寒,口不渴,至二、三日后才口渴不惡寒者)。兩寸脈大,右寸更盛,治宜辛涼輕劑為先,若有所夾,又需通變。若清解不已,邪從氣分及于中下焦,是為順傳。如胃腑便結,可用白虎承氣之屬。亦有從皮毛而入者,初起發(fā)熱頭暈,口燥肢軟,脈滑數,舌淡苔薄,治宜辛涼透表法為先。若內陷心包,則為逆?zhèn)?。癥見神昏譫語等候,治宜犀角地黃之屬。至于入營入血,變癥繁多,有前賢之書在,臨機應變可也。
另有一說,謂新伏之邪,不在于感邪后發(fā)病遲早,主要是通過臨床癥狀的分析,以區(qū)分溫病初起的不同類型。并認為新感溫病,初病在表,以發(fā)熱惡寒、無汗或少汗、頭痛咳嗽、脈浮數、苔薄白等為主要表現。如傳變入里,則以灼熱煩躁、口渴、溺赤、舌紅、苔黃等熱郁于里的癥候為主要表現。其病程較新感為重,病程較長。其傳變趨向,既可達表,又可陷里(見全國高等醫(yī)學院校教材《溫病學》)。其意是否認伏邪的存在。特附此以供參考。
此外,對晚發(fā)一癥,雷氏諄諄告誡,春時晚發(fā)與秋時晚發(fā),要截然分清,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發(fā)病,至來年清明后、夏至前觸動伏氣而發(fā),屬溫病范疇。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發(fā)病,至秋為秋涼之氣所觸而發(fā),似瘧非瘧,已任篇名之為秋時晚發(fā),屬暑病范疇。葉香巖氏言之甚詳。宜明辨之,慎勿以同名而誤同一治也。
(公元 1830 年)清.王清任(勛臣)著。二卷。作者從訪驗尸體后所見,提出對于臟腑解剖的己見。并載自定義方劑、及附方論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溫病學說,爭議較多。就一般講:有伏氣溫病,外感溫病之別,王士雄辨之甚明。此篇所論,主要是伏氣溫病,即《黃帝內經素問》"冬傷于寒,春必病溫"之旨。伏氣溫病的特點是由里出表,初起舌潤無苔,脈軟或弦或微數,口不渴而心煩惡熱,治宜清營陰,冀其由血轉氣。如舌苔漸多,則清其氣分。又如初起舌絳咽干,甚或肢冷脈伏,此溫邪傷陰之候(肢冷脈伏是假象)亟宜大清陰分伏邪,隨癥施治,雷氏已詳言之。外感溫病,多由口鼻而入,首先犯肺,多見發(fā)熱咳嗽,口渴,不惡寒(亦有初微惡寒,口不渴,至二、三日后才口渴不惡寒者)。兩寸脈大,右寸更盛,治宜辛涼輕劑為先,若有所夾,又需通變。若清解不已,邪從氣分及于中下焦,是為順傳。如胃腑便結,可用白虎承氣之屬。亦有從皮毛而入者,初起發(fā)熱頭暈,口燥肢軟,脈滑數,舌淡苔薄,治宜辛涼透表法為先。若內陷心包,則為逆?zhèn)?。癥見神昏譫語等候,治宜犀角地黃之屬。至于入營入血,變癥繁多,有前賢之書在,臨機應變可也。
另有一說,謂新伏之邪,不在于感邪后發(fā)病遲早,主要是通過臨床癥狀的分析,以區(qū)分溫病初起的不同類型。并認為新感溫病,初病在表,以發(fā)熱惡寒、無汗或少汗、頭痛咳嗽、脈浮數、苔薄白等為主要表現。如傳變入里,則以灼熱煩躁、口渴、溺赤、舌紅、苔黃等熱郁于里的癥候為主要表現。其病程較新感為重,病程較長。其傳變趨向,既可達表,又可陷里(見全國高等醫(yī)學院校教材《溫病學》)。其意是否認伏邪的存在。特附此以供參考。
此外,對晚發(fā)一癥,雷氏諄諄告誡,春時晚發(fā)與秋時晚發(fā),要截然分清,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發(fā)病,至來年清明后、夏至前觸動伏氣而發(fā),屬溫病范疇。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發(fā)病,至秋為秋涼之氣所觸而發(fā),似瘧非瘧,已任篇名之為秋時晚發(fā),屬暑病范疇。葉香巖氏言之甚詳。宜明辨之,慎勿以同名而誤同一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