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時(shí)病論歌括新編》 (二)冒暑

    冒暑者,偶然感冒暑邪,較傷暑為輕淺。如暑熱之邪,初冒于肌表,即有頭昏、寒熱、汗出、咳嗽等癥。宜以清涼滌暑法加蔞殼、杏仁治之。如治療不當(dāng),邪入肉分,則周身煩躁,頭脹體燒,或身如針刺、赤腫等癥。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。如入于腸胃,則有腹痛水瀉,小便短赤,口渴飲水,嘔逆等癥,宜以增損胃苓法加黃連治之。

    『歌括』

    冒暑寒熱汗頭暈,清涼滌暑加蔞杏。

    邪入肉分頭脹熱,身躁赤腫刺如針。

    祛暑解毒宜急進(jìn),若入腸胃腹瀉疼。

    渴飲嘔逆尿赤短,增損胃苓黃連增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(shū)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