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時(shí)病論歌括新編》 (十)穢濁

    穢濁癥:俗稱齷齪病也。多發(fā)于夏秋之間,由于暑濕交蒸,更兼穢濁之氣,交混于內(nèi),由口鼻吸收,直犯膜原。初起頭痛而脹,胸脘痞悶,膚熱有汗,頻欲惡心,右脈滯鈍是也。然有暑濕之分。如偏于暑者,則苔黃煩渴,稱為暑穢;偏于濕者,苔白膩而口不渴,稱為濕穢。均宜芳香化濁治之。暑穢加滑石,甘草。濕穢加恒曲、蒼術(shù)。

    『歌括』

    穢濁俗稱齷齪病,穢濁之氣暑濕騰。

    氣由口鼻犯膜原,初起脘悶頭脹疼。

    熱汗惡心脈滯鈍,須察暑濕各有因。

    統(tǒng)以芳香化濁法,暑加滑草濕蒼恒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