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穢濁癥:俗稱齷齪病也。多發(fā)于夏秋之間,由于暑濕交蒸,更兼穢濁之氣,交混于內(nèi),由口鼻吸收,直犯膜原。初起頭痛而脹,胸脘痞悶,膚熱有汗,頻欲惡心,右脈滯鈍是也。然有暑濕之分。如偏于暑者,則苔黃煩渴,稱為暑穢;偏于濕者,苔白膩而口不渴,稱為濕穢。均宜芳香化濁治之。暑穢加滑石,甘草。濕穢加恒曲、蒼術(shù)。
『歌括』
穢濁俗稱齷齪病,穢濁之氣暑濕騰。
氣由口鼻犯膜原,初起脘悶頭脹疼。
熱汗惡心脈滯鈍,須察暑濕各有因。
統(tǒng)以芳香化濁法,暑加滑草濕蒼恒。
《女科經(jīng)論》(公元 1689 年)清.蕭塤(賡六)著。八卷。分為月經(jīng)、胎前、產(chǎn)后、崩淋、帶下、雜病等門,辨別虛實(shí)寒熱,詳論治法。
(公元前五世紀(jì)? )原題戰(zhàn)國時(shí)秦越人撰。共有 81 個(gè)問答。系采摘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精要,設(shè)為問答,解釋疑難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穢濁癥:俗稱齷齪病也。多發(fā)于夏秋之間,由于暑濕交蒸,更兼穢濁之氣,交混于內(nèi),由口鼻吸收,直犯膜原。初起頭痛而脹,胸脘痞悶,膚熱有汗,頻欲惡心,右脈滯鈍是也。然有暑濕之分。如偏于暑者,則苔黃煩渴,稱為暑穢;偏于濕者,苔白膩而口不渴,稱為濕穢。均宜芳香化濁治之。暑穢加滑石,甘草。濕穢加恒曲、蒼術(shù)。
『歌括』
穢濁俗稱齷齪病,穢濁之氣暑濕騰。
氣由口鼻犯膜原,初起脘悶頭脹疼。
熱汗惡心脈滯鈍,須察暑濕各有因。
統(tǒng)以芳香化濁法,暑加滑草濕蒼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