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痧毒之氣上凌肺金,故氣逆發(fā)嗆而咳嗽,痰涎上涌,或嘔噦惡心,或面目浮腫,或心胸?zé)?,此痧毒入于氣分,痧筋往往不現(xiàn),治以刮痧為主。間有入于血分者,必有痧筋,然后刺之。臨癥用藥,宜理痧毒為主,若以傷風(fēng)咳嗽治之則誤矣。
【治驗(yàn)】
一俞仲嘉長女,五月發(fā)熱咳嗽,嘔吐痰涎,胸中脹悶,面目浮腫。延他醫(yī)服傷風(fēng)痰嗽之藥四劑,心中益脹悶,遂止不藥,將及一月。余偶過,求余診之,右寸脈虛,知其為痧之變癥也。刮痧訖,用防風(fēng)散痧湯加貝母、薄荷、童便微冷飲之,即痊。
一王惟誠咳嗽,發(fā)嗆不絕聲,面目俱腫,嘔痰不已,更吐鮮血。延余治之,六脈弦緊且數(shù),此痧毒之氣,搏激于筋脈間,故見脈乃爾。刺指頭,出毒血三針,令多為刮痧。用寶花散加童便微冷服,又用圓紅散微溫服而痊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(公元 610 年)隋.巢元方著。五十卷。 共分 67 門、1720 節(jié),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、病狀。
《重樓玉鑰》(公元 1838 年)清.鄭梅澗(樞扶)撰。四卷。一、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,三、四卷論喉病的針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痧毒之氣上凌肺金,故氣逆發(fā)嗆而咳嗽,痰涎上涌,或嘔噦惡心,或面目浮腫,或心胸?zé)?,此痧毒入于氣分,痧筋往往不現(xiàn),治以刮痧為主。間有入于血分者,必有痧筋,然后刺之。臨癥用藥,宜理痧毒為主,若以傷風(fēng)咳嗽治之則誤矣。
【治驗(yàn)】
一俞仲嘉長女,五月發(fā)熱咳嗽,嘔吐痰涎,胸中脹悶,面目浮腫。延他醫(yī)服傷風(fēng)痰嗽之藥四劑,心中益脹悶,遂止不藥,將及一月。余偶過,求余診之,右寸脈虛,知其為痧之變癥也。刮痧訖,用防風(fēng)散痧湯加貝母、薄荷、童便微冷飲之,即痊。
一王惟誠咳嗽,發(fā)嗆不絕聲,面目俱腫,嘔痰不已,更吐鮮血。延余治之,六脈弦緊且數(shù),此痧毒之氣,搏激于筋脈間,故見脈乃爾。刺指頭,出毒血三針,令多為刮痧。用寶花散加童便微冷服,又用圓紅散微溫服而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