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素問懸解》 十二臟相使論六

    舊名靈蘭秘典。以篇末誤重氣交變論,結文有藏之靈蘭之室一語,王冰因改此名。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原名。十二臟相使,義取篇首“愿聞十二臟之相使”名篇。奇病論: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,即謂此篇。今故改從原名。

    黃帝問曰:愿聞十二臟之相使,貴賤何如?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,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(jié)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

    十二臟之相使貴賤,謂五臟六腑有君有臣,臣為君使,君貴而臣賤也。

    膻中即心主,心之包絡也,亦名心包絡?!鹅`樞·脈論》: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,衛(wèi)護心君,故為臣使之官。《靈樞·行針》:膻中為二陽臟所居,故喜樂出焉。心主喜,心主與心同居膻中,故亦主喜樂也。三焦少陽相火,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,而溫水臟,水旺于下,故下焦如瀆?!鹅`樞·營衛(wèi)生會論》語。川瀆之決,全賴相火之力以泄水,雖屬風木,而風木之溫,即水中相火所左升而變化者也,故為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,水府,一身津液,歸藏于此,是一貯水之州都也。水主藏,不主出,其所以出者,肺氣之化水也。蓋膀胱之水,悉由氣化,飲入于胃,化氣升騰,上歸于肺,肺氣清降,化為雨露,而歸膀胱,則成小便。肺氣善化,則水善出,緣水之所以化氣,與氣之所以化水,原于相火之蟄藏,脾土之溫燥也。足太陰以濕土主令,濕氣不盛,二火生之也。相火泄于腎而陷于膀胱,則膀胱熱而腎水寒,癸水上泛,脾土寒濕,不能蒸水化氣,上歸肺部,水與谷滓并注二腸矣。肺從脾土化濕,清氣堙塞,郁生痰涎,亦不能降氣化水,下歸膀胱。水貯二腸,不入膀胱,而濕土左陷,風木抑遏,又失疏泄之政。木郁欲達,沖決不已,未能前通水府,則必后開谷道,是以大便不收,而小便不利?!鹅`樞·本輸》:三焦者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所謂實者,相火陷于膀胱,生其熱澀,并非相火之旺也。若相火秘藏,腎水和暖,則脾土溫燥,既能化水為氣,而歸肺部,肺金清燥,亦能化氣為水,而歸膀胱。癸水溫升,乙木條達,膀胱清利,疏泄無停,此水道所以通調也。

    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(yǎng)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以此養(yǎng)生則殃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戒之!

    君主明則以下皆安,以此養(yǎng)生則享壽考,歿世而不危殆,以此為天下則君明臣良,朝野大昌。主不明則以下皆危,以此養(yǎng)生則遭禍殃,臣使之道閉塞,氣血梗阻,形乃大傷,以為天下則君蔽臣奸,宗族大危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李東垣
  • 《冷廬醫(yī)話》(公元 1897 年)清.陸以湉(定圃)著。五卷。卷一論“醫(yī)范”“醫(yī)鑒”“慎疾”“保生”“求醫(yī)”“診法”“ 用藥”;卷二論古人今人,古書今書;卷三、四、五論病,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,指出醫(yī)家的利弊。近人從陸氏《冷廬雜識》中摘出其論醫(yī)語作為補編 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凌曉五
  • 作者:
    不詳
  • 作者:
  • (公元495 ~ 499 年)南齊、龔慶宣著。五卷。現(xiàn)存最早的外科專書,主要有外傷、癰疽、濕疹、疥癬等。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,外傷腸出的醫(yī)護,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。

    作者:
    龔慶宣
  • 作者:
    張振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