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花唐松草、馬尾黃連、腎葉唐松草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
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去凈泥土,鮮用或曬干。
生于山坡灌叢和林緣草地中,分布四川、青海、甘肅、陜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古和東北等地。
多年生草本,無毛。莖高20~50厘米,分枝。3~4回3出復(fù)葉;小葉倒卵形、近圓形或菱形,長(zhǎng)3~12毫米,寬2~25毫米,3淺裂至3深裂,裂片卵形或倒卵形,全緣,脈平或微隆起;上面綠色,下面微帶粉白色,有短柄。復(fù)單歧聚傘花序傘房狀;花梗長(zhǎng)0.5~2.8厘米;花直徑1~2厘米;萼片4,白色,卵形,長(zhǎng)3~5毫米,早落;無花瓣;雄蕊多數(shù),長(zhǎng)5~12毫米,花絲倒披針形,比花藥寬;心皮4~13,花柱短,柱頭狹橢圓形。瘦果卵形,長(zhǎng)4~6毫米,縱肋明顯,宿存花柱直,長(zhǎng)約1毫米。
根含少量小檗堿。
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"性寒,味苦。"
清熱解毒。治赤白痢疾,癰腫瘡癤,浸淫瘡。
①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"治滲出性皮炎。"
②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①治紅白痢疾:馬尾黃連三錢,馬齒莧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②治癰腫瘡癤:馬尾黃連三錢,蒲公英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③治滲出性皮炎(浸淫瘡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適量,撒布患處;或與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撒后患處于燥起裂,可用香油調(diào)敷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唐松草、馬尾黃連
出自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
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及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halictrum petaloideum L.[T.Petaloideum L.var.latifoliolatum Kitag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泥土,切段,曬干備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3000m的山坡草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。
瓣蕊唐松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全株無毛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達(dá)10cm,基都有鞘;葉為三至四回三出復(fù)葉或羽狀復(fù)葉;小葉草質(zhì),倒卵形、菱形或腎壯圓形,長(zhǎng)3-12mm,寬2-15mm,先端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3淺裂或3深裂,裂片全緣,網(wǎng)脈不明顯;小葉柄長(zhǎng)5-7mm。復(fù)單歧聚傘花序傘房狀;花兩性,花梗長(zhǎng)0.5-3cm;萼片4,花瓣?duì)?,卵形,長(zhǎng)3-5mm,白色,早落;花瓣無;雄蕊多數(shù),長(zhǎng)5-12mm,花絲上部比花藥寬,基部狹窄,花藥狹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0.7-1.5mm,先端鈍;心皮4-13,無柄,花柱短,柱頭生于腹面。瘦果卵形,長(zhǎng)4-6mm,有8條縱助,無柄,宿存花柱長(zhǎng)約1mm。花期6-7月,果期7-9月。
1.性狀鑒別 根莖極短。須根較稀疏,長(zhǎng)3-5cm,直徑1-1.2mm;表面褐色,具數(shù)條細(xì)縱棱;質(zhì)脆,易折斷。
氣微,味稍甜,嚼之粘牙。
2.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多角形。表皮破碎,具根毛。皮層狹窄,細(xì)胞壁非木化增厚;內(nèi)皮層明顯,母細(xì)胞切向分隔成5-10個(gè)子細(xì)胞。中柱鞘細(xì)胞壁常破碎。初生木質(zhì)部三原型;木質(zhì)部束間及中央無纖維束。
根莖含小檗堿(berberine),隱品堿(crytoPine),藥根堿(jatrorrihiz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。
歸肝;胃;大腸經(jīng)
味苦;性寒
虛寒證慎服。
清熱;燥濕;解毒。主主治濕熱瀉痢;黃疸;肺熱咳嗽;目赤腫痛;癰腫瘡癤;滲出性皮炎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撒,或鮮品搗敷。
①治紅自痢疾:馬尾黃連三錢,馬齒苑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②治癰腫瘡癤:馬尾黃連三錢,蒲公英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②治滲出性皮炎(浸淫瘡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適量,撒布患處;或與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檄后患處干燥起裂,可用香油調(diào)敷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1.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治滲出性皮炎。
2.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清熱解毒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花唐松草、馬尾黃連、腎葉唐松草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出處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
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去凈泥土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和林緣草地中,分布四川、青海、甘肅、陜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古和東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無毛。莖高20~50厘米,分枝。3~4回3出復(fù)葉;小葉倒卵形、近圓形或菱形,長(zhǎng)3~12毫米,寬2~25毫米,3淺裂至3深裂,裂片卵形或倒卵形,全緣,脈平或微隆起;上面綠色,下面微帶粉白色,有短柄。復(fù)單歧聚傘花序傘房狀;花梗長(zhǎng)0.5~2.8厘米;花直徑1~2厘米;萼片4,白色,卵形,長(zhǎng)3~5毫米,早落;無花瓣;雄蕊多數(shù),長(zhǎng)5~12毫米,花絲倒披針形,比花藥寬;心皮4~13,花柱短,柱頭狹橢圓形。瘦果卵形,長(zhǎng)4~6毫米,縱肋明顯,宿存花柱直,長(zhǎng)約1毫米。
化學(xué)成分根含少量小檗堿。
性味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"性寒,味苦。"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治赤白痢疾,癰腫瘡癤,浸淫瘡。
①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"治滲出性皮炎。"
②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復(fù)方①治紅白痢疾:馬尾黃連三錢,馬齒莧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②治癰腫瘡癤:馬尾黃連三錢,蒲公英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③治滲出性皮炎(浸淫瘡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適量,撒布患處;或與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撒后患處于燥起裂,可用香油調(diào)敷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瓣蕊唐松草拼音注音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唐松草、馬尾黃連
英文名Root of Petalformed Meadowrue出處出自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及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halictrum petaloideum L.[T.Petaloideum L.var.latifoliolatum Kitag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泥土,切段,曬干備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3000m的山坡草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。
原形態(tài)瓣蕊唐松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全株無毛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達(dá)10cm,基都有鞘;葉為三至四回三出復(fù)葉或羽狀復(fù)葉;小葉草質(zhì),倒卵形、菱形或腎壯圓形,長(zhǎng)3-12mm,寬2-15mm,先端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3淺裂或3深裂,裂片全緣,網(wǎng)脈不明顯;小葉柄長(zhǎng)5-7mm。復(fù)單歧聚傘花序傘房狀;花兩性,花梗長(zhǎng)0.5-3cm;萼片4,花瓣?duì)?,卵形,長(zhǎng)3-5mm,白色,早落;花瓣無;雄蕊多數(shù),長(zhǎng)5-12mm,花絲上部比花藥寬,基部狹窄,花藥狹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0.7-1.5mm,先端鈍;心皮4-13,無柄,花柱短,柱頭生于腹面。瘦果卵形,長(zhǎng)4-6mm,有8條縱助,無柄,宿存花柱長(zhǎng)約1mm。花期6-7月,果期7-9月。
性狀1.性狀鑒別 根莖極短。須根較稀疏,長(zhǎng)3-5cm,直徑1-1.2mm;表面褐色,具數(shù)條細(xì)縱棱;質(zhì)脆,易折斷。
氣微,味稍甜,嚼之粘牙。
2.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多角形。表皮破碎,具根毛。皮層狹窄,細(xì)胞壁非木化增厚;內(nèi)皮層明顯,母細(xì)胞切向分隔成5-10個(gè)子細(xì)胞。中柱鞘細(xì)胞壁常破碎。初生木質(zhì)部三原型;木質(zhì)部束間及中央無纖維束。
化學(xué)成分根莖含小檗堿(berberine),隱品堿(crytoPine),藥根堿(jatrorrihiz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。
歸經(jīng)歸肝;胃;大腸經(jīng)
性味味苦;性寒
注意虛寒證慎服。
功能主治清熱;燥濕;解毒。主主治濕熱瀉痢;黃疸;肺熱咳嗽;目赤腫痛;癰腫瘡癤;滲出性皮炎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撒,或鮮品搗敷。
復(fù)方①治紅自痢疾:馬尾黃連三錢,馬齒苑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②治癰腫瘡癤:馬尾黃連三錢,蒲公英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)②治滲出性皮炎(浸淫瘡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適量,撒布患處;或與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檄后患處干燥起裂,可用香油調(diào)敷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)
各家論述1.《河北中藥手冊(cè)》:治滲出性皮炎。
2.《寧夏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清熱解毒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