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白花菜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

    羊角菜(《綱目》),屢析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汪穎《食物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全草。夏季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荒地,或栽培于庭園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廣西、臺(tái)灣、云南、貴州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有惡臭。莖多分枝,高達(dá)1米,密被粘性腺毛。掌狀復(fù)葉,互生;葉柄長3~7厘米;小葉5片,倒卵形或菱狀倒卵形,長2.5~5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銳或鈍,基部楔形,全緣或有細(xì)齒,上面無毛,下面葉脈上微有毛??偁罨ㄐ蝽斏换ㄓ泄?,基部有葉狀苞片3;萼片4,卵形,先端尖;花瓣4,倒卵形,長約1厘米,寬約5毫米,有長爪,白色或帶紫色;雄蕊6,花絲下部附著于雌蕊的子房柄上;雌蕊子房有長柄,突出花瓣之上,1室,花柱短,柱頭扁頭狀。蒴果長角狀,長5~10厘米,先端有宿存柱頭。種子腎臟形,寬約1毫米,黑褐色,中部微陷,表面有突起的皺褶狀膜?;ㄆ?~8月。果期6~9月。

    毒性

   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,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。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時(shí)左右,先后發(fā)生頭暈,惡心,嘔吐,多汗,視物模糊,四肢麻木等。其中3例病情較重,發(fā)現(xiàn)瞳孔散大,對(duì)光反應(yīng)遲鈍;腹微隆起,腸鳴音減弱。經(jīng)常規(guī)處理,3天后恢復(fù)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辛味揮發(fā)油,與大蒜油,芥子油相似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葉有抗刺激作用。

    性味

    辛甘,溫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甜,性平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苦辛甘,溫。"

    注意

    汪穎《食物本草》:"多食動(dòng)風(fēng)氣,滯臟腑,令人胃中悶滿,傷脾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風(fēng)濕痹痛,跌打損傷,瘧疾,痢疾,白帶,痔瘡。

    ①汪穎《食物本草》:"下氣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煎水洗痔;搗爛敷風(fēng)濕痹痛;擂酒飲,止瘧。"

    ③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治跌打,理蛇咬傷。"

    ④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"止下痢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男子下消,女人白帶:白花菜嫩葉半兩,洗凈,切碎,和豬小腸或冰糖,水適量燉服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
    ②治痔瘡:白花菜洗凈,水酌量,煎數(shù)沸,洗患處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本植物的種子(白花菜子)、根(白花菜根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

    羊角菜、屢析草、臭花菜、臭豆角、豬屎草、五梅草、白花仔草。

    英文名Spiderflower, Common Spiderflower出處

    汪穎《食物本草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leome gynandra L.[Gynandropsis pentaphylla(L.)Briq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全草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低海拔地區(qū)田野、荒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華北及其以南至臺(tái)灣、廣東、海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花菜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,高約1m。常被腺毛。葉為3-7小葉的掌狀復(fù)葉,葉柄長2-7cm,小葉柄長2-4mm;小葉倒卵狀橢圓形、倒披針形或菱形,先端漸尖、急尖、鈍形或圓形,基部楔形至漸狹延成小葉柄,邊緣有細(xì)鋸齒或有腺毛,中央小葉長l-5cm,寬8-16mm,側(cè)生小葉依次減小。總狀花序長15-30cm;蒼片由3枚小葉組成;花梗長約1.5cm;萼片分離,披針形,橢圓形或卵形,長3-6mm,寬1-2mm,被腺毛;花瓣白色,少有淡黃或淡紫色,在花蕾時(shí)期不覆蓋著雄蕊及雌蕊,連爪長10-27mm,瓣片近圓形或闊倒卵形,寬2-6mm;花盤稍肉質(zhì),雄蕊6,伸出花冠外;雌雄蕊柄長5-18mm;雌蕊柄在兩性花中長4-10mm,在雄花中長1-2mm,或無輛;子房線柱形,花柱很短,柱頭頭狀。果圓柱形,斜舉,長3-8cm,中部直徑3-4mm;種子扁球形,黑褐色,表面有橫向皺紋或更常為具瘤狀小突起?;ā⒐诩s在7-10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,喜肥水,幼苗期缺水影響生長發(fā)育。一般土壤都能栽種,以疏松、肥沃或微堿性、微酸性土壤生長較好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種子繁殖,北方于4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種,施足底肥,翻耕耙平,按行距30-60cm,順畦開3-4cm淺溝,將與沙混合的種子均勻撤于溝內(nèi),覆土,鎮(zhèn)壓,播后澆水。南方于4月播種,作1.3m高畦,施入人畜糞后播種,按行株距50cm ×30cm點(diǎn)播,每lhm2用種量3.75kg。播后2星期出苗。種子千粒重0.879,不耐貯藏,來年種子發(fā)芽率顯著降低。

    田間管理 當(dāng)幼苗長出2-3片真葉,進(jìn)行間苗,苗高15cm時(shí)按株距30cm定苗。為提高產(chǎn)量,結(jié)合松土除草,現(xiàn)蕾前追旋氮、磷肥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多分枝,密被粘性腺毛。掌狀復(fù)葉互生,小葉5,倒卵形或菱狀倒卵形,全緣或有細(xì)齒;具長葉柄??偁罨ㄐ蝽斏?;萼片4,花瓣4,倒卵形,有爪;雄蕊6,雌蕊子房有長柄。蒴果長角狀。有惡臭氣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辛味揮發(fā)油,與大蒜油、芥子油相似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葉有抗刺激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甘;平

    注意

    汪穎《食物本草》:多食動(dòng)風(fēng)氣,滯臟腑,令人胃中悶滿,傷脾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除濕;清熱解毒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跌打損傷;淋濁;白帶;瘧疾;痢疾;痔瘡;蛇蟲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汪穎《食物本草》:下氣。

    2.《綱目》:煎水洗痔;搗爛敷風(fēng)濕痹痛;擂酒飲,止瘧。

    3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跌打,理蛇咬傷。

    4.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止下痢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hān Li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白山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olygonum laxmanni Lepech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,晾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凍原下界草地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東北地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ài Cǎo別名雀兒菜、野養(yǎng)菜、米花香薺菜。出處本品系地方性草藥,其原植物碎米薺之名始見于《野菜譜》,云:“碎米薺,如布谷,想為民饑天雨粟,官倉一日一開放,造物生生無盡藏,救饑,三月采,止可作齏?!霸谇宕吨参锩麑?shí)圖考》中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常山拼音注音Bái Chánɡ Shān出處李承祜《藥用植物學(xué)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玉葉金花或展枝玉葉金花的根。8~10月采挖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①玉葉金花又名:鵝兒花。常綠蔓狀小灌木,高可達(dá)5米。小枝披柔毛。單葉對(duì)生,具短柄;葉膜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扁豆拼音注音Bái Biǎn Dòu別名火鐮扁豆、峨眉豆,扁豆子、茶豆英文名SEMEN LABLAB ALBUM來源本品為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. 的干燥成熟種子。秋、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實(shí),曬干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iǎn Dòu Pí?jiǎng)e名扁豆殼來源即白扁豆的種皮性味甘,微溫。功能主治性味功能,主治用法和白扁豆基本相同,能健脾利水,但無壅滯之弊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