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崇澍蕨

    拼音注音Chónɡ Shù Jué英文名Harland's Chien Fern出處

    始載于《植物分類學報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烏毛蕨科植物崇澍蕨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hienioperis harlandii (Hook. )Ching[Woodwardia harlandii Hook.]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收,去須根和葉柄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00-1200m的林下或溝谷濕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40-60cm。根莖長而橫走,黑褐色,密被棕褐色、披針形鱗片。葉遠生,近二型;營養(yǎng)葉較小,葉柄長約20cm,禾稈色或基部褐禾稈色,基部被狹披針形鱗片,向上光滑,上面有1條縱溝;葉片通常三裂,少有為披針形單葉;孢子葉較大,葉柄長20-50cm;葉片闊卵形,厚紙質,長20-30cm,寬15-20cm,不縮狹,二回羽狀深裂;羽片10-20對,互生,斜向上,無柄,闊披針形,下部羽片帶狀披針形,長10-20cm,寬4-8cm,頂端漸尖,基部沿葉軸下延成狹翅,全緣或向頂部有疏細齒;葉脈上面不明顯,下面可見,沿中脈兩側各有一行長圓形的網眼,向外為多角形的斜上網眼。孢子囊群線形或長圓形,生于中脈兩側的一行網脈一側,與中脈平行;囊群蓋線形,革質,開向中脈或側脈,成熟時向外反卷。

    歸經

    腎經

    性味

    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除濕。主風濕痹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莖:有祛風除濕的功能。用于關節(jié)酸疼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別名羊刺蜜(《北史》),草蜜、給敦羅(《本草拾遺》),刺糖、駱駝刺糖(《新疆藥材》),陽塔克西克爾(維名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豆科植物駱駝刺葉中分泌液凝結而成的糖粒。夏季采收,以布鋪地,敲打枝葉,糖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血紅拼音注音Cì Xuè Hónɡ別名花葉假杜鵑來源爵床科刺血紅Barleria lupulina Lindl.,以全株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。性味辛、苦,溫。注意孕婦忌服。功能主治通經活絡,解毒消腫。主治毒蛇咬傷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別名黨楠、裂葉木通、棁木、擋凹、天羅傘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evesia pal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別名老虎刺、銹花針、刺檀香、三顆針來源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rissa spinarum L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沙地灌叢中。資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別名鬼針草、盲腸草、一包針、粘身草、婆婆針、金盞銀盤、跟人走、鋼叉草來源菊科刺針草屬植物刺針草Bidens bipinnata L.及三葉刺針草B. pilosa L.,以全草入藥。夏季開花時采收,切段,曬干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