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蠶豆莖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蠶豆莖拼音注音Cán Dòu Jīnɡ別名

    蠶豆梗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蠶豆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莖含山柰酚、對羥基苯甲酸、延胡索酸、白樺脂醇等。莖、葉、花、豆莢都含D-甘油酸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甘油酸有利尿作用。參見"蠶豆莢殼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血、止瀉。治各種內出血,水瀉,燙傷。

    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止水瀉。外用治燙傷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燒灰調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各種內出血:蠶豆梗焙干研細末。每日三錢,分三次吞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②治水瀉:蠶豆梗一兩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蠶豆莖拼音注音Cán Dòu Jīnɡ別名

    蠶豆梗。

    英文名stem of Broadbean出處

    出自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.的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cia faba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,高30-180cm。莖直立,不分枝,無毛。偶數羽狀復葉;托葉大,半箭頭狀,邊緣白色膜質,具疏鋸齒,無毛,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;小葉2-6枚,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,長4-8cm,寬2.5-4cm,先端圓形或鈍,具細尖,基部楔形,全緣??偁罨ㄐ蛞干騿紊偦üO短;萼鐘狀,膜質,長約1.3cm,5裂,裂片披針形,上面2裂片稍短;花冠蝶形,白色,具紅紫色斑紋,旗瓣倒卵形,先端鈍,向基部漸狹,翼瓣橢圓形,先端圓,基部作耳狀三角形,一側有爪,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,有爪;雄蕊10,二體;子房無柄,無毛,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。莢果長圓形,肥厚,長5-10cm,寬約2cm。種子2-4顆,橢圓形,略扁平。花期3-4月,果期6-8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嫩枝含山柰酚(kaempferol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甘油酸有利尿作用。參見蠶豆莢殼條。

    歸經

    脾;大腸經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血;止瀉;解毒斂瘡。主各種內出血;水瀉;燙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5-30g;或焙干研末,9g。外用:適量,燒灰調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各種內出血:蠶豆梗焙干研細末。每日三錢,分三次吞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②治水瀉:蠶豆梗一兩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止水瀉。 外用治燙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à Liǎo別名蓼子草、馬蓼、假長尾葉蓼、假長尾蓼、山蓼來源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長鬃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[P.caespitosum B1.var.lon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、連錢草、活血丹、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echoma biondiana (D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(qū)之森林中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約10米。芽卵形,芽鱗銳形或較鈍。單葉互生;長方形或長方卵形,長9~11厘米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酒草別名山地菊、假蓬、酒藥草、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灣、廣西、廣東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。性味辛、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消炎鎮(zhèn)痛,祛風化痰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、千金薯、竹葉薯、金銀帶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。夏季采集,洗凈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。分布廣西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三筒管,又名:青藤。多年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