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赤沙糖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赤沙糖拼音注音Chì Shā Tánɡ別名

    沙糖(《唐本草》),紫沙糖(《綱目》),黑沙糖(《本草原始》),紅糖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片黃糖(《本草求原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隨息居飲食譜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,經(jīng)煉制而成的赤色結(jié)晶體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肝、脾、胃經(jīng)。

    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太陰經(jīng)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。"

   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肺三經(jīng)。"

    ④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溫。

    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性溫。"

   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,熱。"

    注意

    有痰濕者不宜服。

    ①《食療本草》:"多食損齒,發(fā)疳匿,不可長食之。"

    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助濕熱,不可多食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中緩肝,活血和瘀。治產(chǎn)后惡露不行,口干嘔噦,虛羸血痢。

    ①《唐本草》:"功體與石蜜同,而冷利過之。"

    ②《食療本草》:"主心熱口干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潤心肺,殺蟲,解酒毒。"

    ④《本草衍義》:"治心肺大腸熱。今醫(yī)家治暴熱,多以此物為先導(dǎo)。"

    ⑤《綱目》:"和中助脾,緩肝氣。"

    ⑥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熬焦,治產(chǎn)婦敗血沖心,及虛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"

    ⑦《本草從新》:"補,和中和血,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。和血則紫者為優(yōu)。"

    ⑧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暖胃,補脾,緩肝,去瘀,活血,潤腸。"

    ⑨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開水、酒或藥汁沖化,3~5錢。外用:化水涂或研末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下痢噤口:沙糖半斤,烏梅一個。水二碗,煎一碗,時時飲之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②治痘不落痂:沙糖調(diào)新汲水一杯服之;白湯調(diào)服亦可,日二服。(《綱目》)

    ③治上氣喘嗽煩熱,食即吐逆:沙糖、姜汁等分,相和,慢煎二十沸,每咽半匙。(《綱目》)

    ④治食韭口臭:沙糖解之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⑤治虎傷人瘡:水化沙糖一碗服,并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⑥治火燒、水燙:赤沙糖瓦上煨,研末,菜油調(diào)敷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(20):6,1966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赤沙糖拼音注音Chì Shā Tánɡ別名

    沙糖、紫沙糖、黑沙糖、紅糖、黃糖

    英文名brown sugar出處

    出自《隨息居飲食譜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甘蔗莖中的液汁,經(jīng)煉制而成的赤色結(jié)晶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ccharum sinensis Roxb.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。

    資源分布: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甘蔗,多年生草本。稈高約3m,粗2-5cm,綠色或棕紅色,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。葉鞘長于節(jié)間,無毛,僅鞘口有毛;葉舌膜質(zhì),截平,長約2mm;葉片扁平,兩面無毛,具白色肥厚的主肪,長40-80cm,寬約20mm?;ㄐ虼笮?,長達(dá)60cm,主軸具白色絲狀毛;穗軸節(jié)間長7-12mm,邊緣疏生長纖毛;無柄小穗披針形,長4.5-5mm,基盤有長于小穗2-3倍的絲狀毛;穎的上部膜質(zhì),邊緣有小毛,第1穎先端稍鈍,具2脊,4脈,第2穎舟形,具3脈,先端銳尖;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,有1脈,先端尖,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,長約3mm,第2內(nèi)稃披針形,長約2mm。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;小穗柄長3-4mm,無毛,先端稍膨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溫

    注意

    濕熱中滿者及兒童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脾緩肝;活血散瘀。主產(chǎn)后惡露不行;口干嘔噦;虛羸寒熱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開水、酒或藥汁沖10-15g。外用:適量,化水涂;或研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唐本草》:功體與石蜜同,而冷利過之。

    2.《食療本草》:主心熱口干。

    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潤心肺,殺蟲,解酒毒。

    4.《本草衍義》:治心肺大腸熱。今醫(yī)家治暴熱,多以此物為先導(dǎo)。

    5.《本草綱目》:和中助脾,緩肝氣。

    6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熬焦,治產(chǎn)婦敗血沖心,及虛贏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

    7.《本草從新》:補,和中和血,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。和血則紫者為優(yōu)。

    8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暖胃,補脾,緩肝,去瘀,活血,潤腸。

    9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

    10.《本草綱目》:沙糖性溫,殊于蔗漿,故不宜多食。但其性能和脾緩肝,故治脾胃及瀉肝藥用為先導(dǎo)。《本草》言其性寒,蘇恭謂其冷利,皆昧此理。

    11.《本草求真》:沙糖,本于甘蔗所成。甘蔗氣稟中和,味甘氣寒,已為除熱潤燥之味,其治則能利腸解煩,消痰止渴。至于沙糖,經(jīng)火煅煉,性轉(zhuǎn)為溫,色變?yōu)槌啵c蔗又似有別,故能行血化瘀,是以產(chǎn)婦血暈,多有用此與酒沖服,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;小兒丸散,用此調(diào)服,取其溫以通滯也;煙草用以解毒,亦取其有開導(dǎo)之力也。然性溫則消、則下,故虛熱過服,則有損齒消肌之??;味甘主緩、主壅,故痰濕過服,則有戀膈脹滿之弊,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ī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賴草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ynus secalinus (Gcorgi)Tzvel.[Triticum secalinum Georgi; Aneurolepidium das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īnɡ Cǎo Gēn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賴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潤濕肥沃沙地、渠邊、田埂、丘間低地。分布東北、河北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、陜西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賴草,又名:厚穗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冰草白穗拼音注音Bīnɡ Cǎo Bái Suì出處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賴草的帶菌果穗。性味苦,微寒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。治淋病,帶下。復(fù)方①治淋病:冰草白穗一兩,水煎服。②治赤白帶下:冰草白穗五錢,敗醬草一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包袱七別名小八角蓮、半碗水、鐵骨散來源小檗科包袱七Dysosma difformis (Hemsl. et Wils.) T. H. Wang,以根狀莖及根入藥。生境分布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。功能主治散風(fēng)祛痰,解毒。摘錄《全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o Gǔ Huǒ Yàn Bāo出處《重慶草藥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感染病菌后變成黑色的雄花序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玉蜀黍“條。功能主治《重慶草藥》:“煎水服,治暑熱腹瀉?!罢洝吨兴幋筠o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