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東風螺殼

    拼音注音Dōnɡ Fēnɡ Luó Ké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蛾螺科動物泥東風螺和方斑東風螺的殼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Babylonia lutosa(Lamarck)2.Babylonia oreolata(Lamarck)

    采收和儲藏:東風螺捕得后,取殼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活于7-30m水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。肉食性。

    2.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及分布與前種同。

    資源分布:我國分布于東海、南海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泥東風螺,貝殼長卵圓形,質堅厚,一般殼高56-70mm,寬約為高的2/3,螺層8-10層,縫合線明顯,螺旋部呈圓錐形,每層迅速增高,膨圓菜部3-4層的上部形成肩角,肩角下面略直。殼表灰白色,外被黃褐色表皮,有砦個體具有隱約的淡褐色斑塊。殼表光滑,生長線明顯。殼口長卵形,內(nèi)面白色,有光澤。外唇較薄,內(nèi)唇加厚外卷。臍不深。有的個體臍孔被內(nèi)唇所遮蓋。前溝圓形的粗肋。厴角質,長卵圓形,堅厚,棕色,核位于前內(nèi)側。

    2.方斑東風螺,貝殼長卵圓形,質堅固,一般殼高72-84mm,寬40-46mm,形狀似泥東內(nèi)螺而稍大。螺層約9層,縫合線處呈附梯或紅褐色的四方形斑塊,體螺層上有3行斑塊,上面一行斑塊較大。殼口呈半圓形,殼內(nèi)面白色,可透視殼面斑塊顏色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(1)泥東風螺殼,貝殼呈卵圓形,高.0-7.0cm,寬3.0-4.0cm,殼寬約為殼高的2/3。外表面光滑,黃褐色,外有一層薄的殼皮,內(nèi)表面白色,有光澤。螺旋部呈圓錐狀,約占殼高的1/2,體螺層膨大。殼口長卵形,前溝短,形成一個大的缺刻;后溝小。質重而堅實。氣微,味微咸。

    (2)方班東風螺,貝殼形狀與前種相似,但殼表面呈白色,外被以黃褐色殼皮,殼面染有紫褐色或紅褐色的四方形斑塊,體螺層上的斑塊排成3行,上面的1行極大;殼內(nèi)面白色,可清晰透視殼面斑塊的顏色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貝殼主要含碳酸鈣。

    性味

    味咸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制酸止痛;清熱解毒。主胃酸過多;胃及十二指腸潰瘍;疥癬;燙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煅研末沖,5-10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艾實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(《食療本草》)。出處《藥性論》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。9~10月,果實成熟后采收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艾葉“條。性味①《日華子本草):“暖,無毒?!阿凇毒V目》:“苦辛,熱,無毒?!肮δ苤髦微佟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,艾粉、結片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出處《增訂偽藥條辨》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。植物形態(tài)參見“艾納香“條。生境分布主產(chǎn)廣東,廣西、貴州等地。性狀為半透明的結晶,直徑5~15毫米,厚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艾納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別名大風艾、牛耳艾、大風葉、紫再楓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再風艾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艾、大楓草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),大骨風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大黃草(《中藥志》),大毛藥(《貴州植藥調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艾納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處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艾納香“條。性味辛,溫。功能主治祛風消腫,活血散瘀。治風濕痛,跌打瘀痛,產(chǎn)后骨痛,受涼腹痛,腹瀉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ài Hǔ別名地狗、艾鼬、兩頭烏、臭狗子英文名Weasel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鼬科動物艾鼬的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.采收和儲藏:捕殺后,剝皮,剖腹,除去內(nèi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