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帶魚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帶魚拼音注音Dài Yú別名

    鞭魚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帶柳(《福清縣志》),裙帶魚(《柑園小識》),海刀魚、鱗刀魚(《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從新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帶魚種動物帶魚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棲于外海之中下水層,有洄游習性。分布很廣,我國自黃、渤海至南海均有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體延長呈帶狀,甚側扁,體前部背腹緣幾呈平行狀,向尾部漸細。體長約70厘米。頭狹長,前瑞尖銳,背面以眼間隔處為最寬,側面平坦,腹面狹窄,吻長而尖。眼中等大,位高,眼上緣達頭背緣。眼間隔平坦,中央微凹。鼻孔小,每側1個,長橢圓形,位于眼前方??诖?,不傾斜,口裂后緣達于眼的下方。下頜長于上頜。牙發(fā)達,上頜前端有大犬牙2對,尖端具倒鉤,閉口時可嵌入下頜窩內;下頜前端有犬牙2對,較上頜者小,閉口時露于口外。上下頜每側各有側扁而尖銳的牙齒1列。舌及犁骨均無牙。鰓耙細短,大小不規(guī)則。體光滑無鱗,側線完全,在胸鰭上方,有顯著彎曲,折向腹面,沿腹緣向后幾成一直線。背鰭長,130~144,起點在鰓孔后上角前方,幾沿背緣的全長。臀鰭107~113,僅刺尖外露。胸鰭短尖,11~12,位較低。無腹鰭。尾長,向后漸細,末端成鞭狀。體銀白色,背鰭及胸鰭淺灰色,具細小黑點。尾呈黑色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4克,蛋白質18.1克,脂肪7.4克,灰分1.1克,鈣24毫克,磷160毫克,鐵1.1毫克,硫胺素0.01毫克,核黃素0.09毫克,尼克酸1.9毫克。鮮帶魚每公斤含碘80微克。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。

    咸帶魚食部100克含水分50克,蛋白質24.4克,脂肪11.5克,灰分13.9克,鈣132毫克,磷113毫克,鐵1.0毫克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本草從新》:"甘,溫。"

    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,咸,平。"

    注意

    ①《藥性考》:"多食發(fā)疥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發(fā)疥動風,病人忌食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本草從新》:"補五臟,去風殺蟲。"

    ②《食物宜忌》:"和中開胃。"

    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暖胃,補虛,澤膚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帶魚拼音注音Dài Yú別名

    鞭魚、帶柳、裙帶魚、海刀魚、鱗刀魚、白帶魚

    英文名Cultlassfish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從新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帶魚科動物帶魚的肉、鱗、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ichiurus haumela (Forskal)

    采收和儲藏:常年均可捕撈,捕后,除去內臟,洗凈,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暖水性中下層回游魚類,棲息于水深60-100m泥質海底。主食毛蝦、烏賊及各種魚類,白天沉至深處,夜間上浮表層。5-7月于河口外咸淡水區(qū)產(chǎn)卵,懷卵量3.5萬-19.6萬粒,浮性卵。秋末冬初,魚群由背微南沿30-60m等深線進行越冬回游。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
    資源分布: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帶魚,體帶狀,很側扁。前部背腹緣幾平行,體長一般50-70cm,大者長達120cm。頭狹長,尖突吻尖長。眼中大,位高,眼間隔平坦,中央微凸??诖螅黄街?,口裂后緣達眼下方。下頜長于上頜,突出。牙強大,側扁而尖,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鉤狀大犬牙,上頜具側牙10-13;下頜具側牙12-14。鰓孔寬大,鰓耙(8-14)+(15-24),細短。體光滑,鱗退化為銀膜。側線于胸鰭上方顯著下彎,沿腹緣伸達尾端。背鰭1285-145,起點在頭后部,延達尾端。臀鰭88-13-13,完全由分離小棘組成,僅棘尖外露,第1鰭棘甚小。胸鰭11-12,短尖而低。無腹鰭。尾鞭狀,尾鰭消失。體銀白色,背鰭上關部及胸鰭淺灰色,具細小黑點。尾暗黑色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帶魚食部含水分,蛋白質,脂及,灰分,鈣,磷,鐵,硫胺素(thiamine),核黃素(riboflavine),煙酸(nicotinic acid),碘等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不宜多食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虛;解毒;止血。主病后體虛;產(chǎn)后乳汁不足;瘡癤癰腫;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魚肉煎湯或燉服,150-250g;或蒸食其油;或燒存性研末。外用:魚鱗適量,敷患處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從新》:補五臟,去風殺蟲。

    2.《食物宜忌》:和中開胃。

    3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暖胃,補虛,澤膚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雞屎藤拼音注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別名臭皮藤、臭莖子、迎風子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。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林下、河邊陰濕處。分布廣西、廣東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藤狀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 Zhūn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矩圓葉衛(wèi)矛的根和果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.et Rehd.采收和儲藏:根,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;果實,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鴨肉拼音注音Bái Yā Ròu別名鶩肉(《千金·食治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。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地區(qū)有飼養(yǎng)。原形態(tài)家鴨(陶弘景),又名:鶩(《周禮》),舒鳧(《爾雅》),家鳧(《綱目》)。家禽。嘴長而扁平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鵝膏拼音注音Bái é Gāo別名白鵝脂(《千金·食治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鴨科動物鵝的脂肪。原形態(tài)動物形態(tài)詳“鵝肉“條?;瘜W成分鵝脂主含甘油三油酸酯、甘油三棕擱酸酯、甘油三硬脂酸酯。參見“鵝肉“條。性味甘,涼。①《開寶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鷴拼音注音Bái Xián別名鵯雉(《爾雅》),白鵯、白雉(《爾雅》郭璞注),越禽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,銀雞(《脊椎動物分類學》),銀雉(《中國動物圖譜·鳥類》)。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為雉科動物白鷴的肉。生境分布多見于山地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