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楓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楓香木皮(《綱目》)。
《唐本草》
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皮。
①《唐本草》:"辛,平,有小毒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性澀。"
治泄瀉,痢疾,大風癩瘡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止水痢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止霍亂。刺風、冷風,煎湯浴之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①治水瀉水?。簵飨隳酒ぜ屣嫛#ā侗静輩R言》)
②治大風癩瘡:楓香木皮,燒存性,和輕粉各等分,為細末,麻油調(diào)搽。(《本草匯言》)
《本草拾遺》:"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"
楓皮、楓香木皮。
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藥材基源: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皮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
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剝?nèi)淦?,洗凈,曬干或烘干?/p>生境分布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。
楓香樹 落葉喬木,高20-40m。樹皮灰褐色,方塊狀剝落。葉互生;葉柄長3-7cm;托葉線形,早落;葉片心形,常3裂,幼時及萌發(fā)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,長6-12cm,寬8-15cm,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細鋸齒,齒尖有腺狀突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無花被;雄花淡黃綠色,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,生于枝頂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不等長;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;萼齒5,鉆形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2,柱頭彎曲。頭狀果序圓球形,直徑2.5-4.5cm,表面有刺,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,兩瓣裂開,每瓣2淺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細小,扁平?;ㄆ?-4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鑒別 干皮呈板片狀,長20-40cm,厚0.3-1cm。外表面灰黑色,栓皮易呈長方塊狀剝落,有縱槽及橫裂紋;內(nèi)表面淺黃棕色,較平滑。質(zhì)硬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清香,味辛、微苦澀。
楓香樹皮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與水晶蘭甙(monotropein)。
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體外實驗可使兔血栓長度縮短和重量(濕重和干重)減輕,在體實驗顯示可明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;試管法實驗表明可明顯提高纖溶酶活性,顯著提高血小極內(nèi)cAMP含量。表明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抗血栓作用與促進纖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關(guān),并提示揮發(fā)油可能是楓香樹脂的主要成分。
腎;大腸經(jīng)
辛;微;平
除濕止瀉;祛風止癢。主泄瀉;痢疾;大風癩瘡;癢疹
內(nèi)服:煎湯,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未調(diào)敷。
1.《本草拾遺》: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
2.《唐本草》: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止霍亂。刺風、冷風,煎湯浴之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楓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楓香木皮(《綱目》)。
出處《唐本草》
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皮。
性味①《唐本草》:"辛,平,有小毒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性澀。"
功能主治治泄瀉,痢疾,大風癩瘡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止水痢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止霍亂。刺風、冷風,煎湯浴之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復(fù)方①治水瀉水?。簵飨隳酒ぜ屣嫛#ā侗静輩R言》)
②治大風癩瘡:楓香木皮,燒存性,和輕粉各等分,為細末,麻油調(diào)搽。(《本草匯言》)
各家論述《本草拾遺》:"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楓香樹皮拼音注音Fēnɡ Xiānɡ Shù Pí別名楓皮、楓香木皮。
英文名Bark of Beautiful Sweetgum出處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皮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
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剝?nèi)淦?,洗凈,曬干或烘干?/p>生境分布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楓香樹 落葉喬木,高20-40m。樹皮灰褐色,方塊狀剝落。葉互生;葉柄長3-7cm;托葉線形,早落;葉片心形,常3裂,幼時及萌發(fā)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,長6-12cm,寬8-15cm,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細鋸齒,齒尖有腺狀突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無花被;雄花淡黃綠色,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,生于枝頂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不等長;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;萼齒5,鉆形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2,柱頭彎曲。頭狀果序圓球形,直徑2.5-4.5cm,表面有刺,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,兩瓣裂開,每瓣2淺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細小,扁平?;ㄆ?-4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干皮呈板片狀,長20-40cm,厚0.3-1cm。外表面灰黑色,栓皮易呈長方塊狀剝落,有縱槽及橫裂紋;內(nèi)表面淺黃棕色,較平滑。質(zhì)硬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清香,味辛、微苦澀。
化學成分楓香樹皮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與水晶蘭甙(monotropein)。
藥理作用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體外實驗可使兔血栓長度縮短和重量(濕重和干重)減輕,在體實驗顯示可明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;試管法實驗表明可明顯提高纖溶酶活性,顯著提高血小極內(nèi)cAMP含量。表明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抗血栓作用與促進纖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關(guān),并提示揮發(fā)油可能是楓香樹脂的主要成分。
歸經(jīng)腎;大腸經(jīng)
性味辛;微;平
功能主治除濕止瀉;祛風止癢。主泄瀉;痢疾;大風癩瘡;癢疹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未調(diào)敷。
各家論述1.《本草拾遺》: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
2.《唐本草》: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止霍亂。刺風、冷風,煎湯浴之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