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白花菜、扣子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七粒扣、五地茄、烏疔草、耳墜仔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的全草。春、夏、秋采收。
分布我國(guó)南方各地。
一年生直立草本,有分枝,禿凈或近禿凈,高約1米。莖纖弱,綠色。單葉互生,卵形至矩圓形,長(zhǎng)4~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短尖。邊近全緣,或有不規(guī)則角狀的粗齒,質(zhì)薄,上面深綠色,有小點(diǎn),下面淡綠色,葉脈于葉背隆起;葉柄纖弱,長(zhǎng)約1厘米?;ㄐ虮干L(zhǎng)1~2.5厘米,纖弱;花2~5朵,排列成傘形花序;萼綠色,5裂,裂片卵形;花冠白色,直徑6~8毫米;雄蕊5,著生于冠喉上,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,頂裂;子房2室,胚珠多數(shù)。果球形肉質(zhì),直徑約5毫米,幼時(shí)綠色,成熟后黑色?;ㄆ谙那镩g。
《福建中草藥》:"微苦,寒。"
清熱,解毒,利尿,散血,消腫。治痢疾,淋病,目赤,喉痛,疔瘡。
①《廣州植物志》:"清涼散熱,可治輕微的喉痛。"
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治眼紅腫痛及痢疾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(鮮者1~2兩);或搗汁服。外用:搗敷。
①治痢疾: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。水煎服。
②治熱淋: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,水煎服。
③治咽喉腫痛:鮮少花龍葵四至六兩。搗爛絞汁,調(diào)第二次米泔水,加鹽或醋少許,每次一湯匙,日服三至四次。
④治高血壓?。乎r少花龍葵一至三兩。水煎服。如病人經(jīng)常便溏者不宜服用。
⑤治疔瘡: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。水煎服;另用鮮葉搗爛,蜜調(diào)敷患處。(選方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
七???、五地茄、烏疔草、耳墜仔、衣鈕扣、公炮草、五宅茄、烏點(diǎn)規(guī)、點(diǎn)規(guī)草、扣子草
出自《南寧市藥物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 [S. nigrum L. var .parciflorum Liou]
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喜生長(zhǎng)于溪邊、密林陰濕處或林邊荒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(guó)南方各地。
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約1m。莖無(wú)毛或近于無(wú)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纖細(xì),長(zhǎng)1-2cm;具疏柔毛;葉片薄,卵形至卵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4-8cm,2-4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而成翅,邊緣微波狀或具不規(guī)則波狀粗齒,兩面均具疏柔毛。花主鄧近傘形,腋外生,纖細(xì),著生花1-6朵;總花梗長(zhǎng)1-2cm;花梗長(zhǎng)5-8mm,花??;直徑約7mm;萼綠色,5裂,裂片卵形,具緣毛;花冠白色,筒部陷于萼內(nèi),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;雄蕊5,著生于花冠喉上,花絲極短,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,頂裂;子房2室,胚球多數(shù)。漿果球狀,直徑約5mm,幼時(shí)綠色,成熟后黑色;種子近卵形,兩側(cè)壓扁,真微1-1.5cm。幾全年開花結(jié)果。
味微苦;性寒
清熱解毒;利濕消腫。主高血壓;痢疾;熱淋;目赤;咽喉腫痛;疔瘡癤腫
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衍;或絞汁涂。
1.《廣州植物志》:清涼散熱,可治輕微的喉痛。
2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眼紅腫痛及痢疾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白花菜、扣子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七粒扣、五地茄、烏疔草、耳墜仔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來(lái)源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的全草。春、夏、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分布我國(guó)南方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直立草本,有分枝,禿凈或近禿凈,高約1米。莖纖弱,綠色。單葉互生,卵形至矩圓形,長(zhǎng)4~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短尖。邊近全緣,或有不規(guī)則角狀的粗齒,質(zhì)薄,上面深綠色,有小點(diǎn),下面淡綠色,葉脈于葉背隆起;葉柄纖弱,長(zhǎng)約1厘米?;ㄐ虮干L(zhǎng)1~2.5厘米,纖弱;花2~5朵,排列成傘形花序;萼綠色,5裂,裂片卵形;花冠白色,直徑6~8毫米;雄蕊5,著生于冠喉上,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,頂裂;子房2室,胚珠多數(shù)。果球形肉質(zhì),直徑約5毫米,幼時(shí)綠色,成熟后黑色?;ㄆ谙那镩g。
性味《福建中草藥》:"微苦,寒。"
功能主治清熱,解毒,利尿,散血,消腫。治痢疾,淋病,目赤,喉痛,疔瘡。
①《廣州植物志》:"清涼散熱,可治輕微的喉痛。"
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治眼紅腫痛及痢疾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(鮮者1~2兩);或搗汁服。外用:搗敷。
復(fù)方①治痢疾: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。水煎服。
②治熱淋: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,水煎服。
③治咽喉腫痛:鮮少花龍葵四至六兩。搗爛絞汁,調(diào)第二次米泔水,加鹽或醋少許,每次一湯匙,日服三至四次。
④治高血壓?。乎r少花龍葵一至三兩。水煎服。如病人經(jīng)常便溏者不宜服用。
⑤治疔瘡: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。水煎服;另用鮮葉搗爛,蜜調(diào)敷患處。(選方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古鈕菜拼音注音Gǔ Niǔ Cài別名七???、五地茄、烏疔草、耳墜仔、衣鈕扣、公炮草、五宅茄、烏點(diǎn)規(guī)、點(diǎn)規(guī)草、扣子草
英文名all-grass of Shiningfruit Night-shade出處出自《南寧市藥物志》。
來(lái)源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 [S. nigrum L. var .parciflorum Liou]
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喜生長(zhǎng)于溪邊、密林陰濕處或林邊荒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(guó)南方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約1m。莖無(wú)毛或近于無(wú)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纖細(xì),長(zhǎng)1-2cm;具疏柔毛;葉片薄,卵形至卵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4-8cm,2-4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而成翅,邊緣微波狀或具不規(guī)則波狀粗齒,兩面均具疏柔毛。花主鄧近傘形,腋外生,纖細(xì),著生花1-6朵;總花梗長(zhǎng)1-2cm;花梗長(zhǎng)5-8mm,花??;直徑約7mm;萼綠色,5裂,裂片卵形,具緣毛;花冠白色,筒部陷于萼內(nèi),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;雄蕊5,著生于花冠喉上,花絲極短,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,頂裂;子房2室,胚球多數(shù)。漿果球狀,直徑約5mm,幼時(shí)綠色,成熟后黑色;種子近卵形,兩側(cè)壓扁,真微1-1.5cm。幾全年開花結(jié)果。
性味味微苦;性寒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;利濕消腫。主高血壓;痢疾;熱淋;目赤;咽喉腫痛;疔瘡癤腫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衍;或絞汁涂。
各家論述1.《廣州植物志》:清涼散熱,可治輕微的喉痛。
2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眼紅腫痛及痢疾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