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厚皮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厚皮樹拼音注音Hòu Pí Shù別名

    膠皮麻、十八拉文公(《中國經(jīng)濟植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全展選編·內科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漆樹科植物厚皮樹樹皮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谷地或溪邊疏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厚皮樹,又名:喃木。

    落葉喬木,高4~10米,少為灌木狀。樹皮厚,有槽紋。小枝、嫩葉和花序密生銹色星狀細柔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葉,聚生于小枝頂端,互生;小葉7~9,對生,長圓形或長卵形,長5~10厘米,寬2~3.5厘米,。先端長漸尖,基部稍偏斜,全緣,上面無毛,下面沿脈上被星狀小柔毛。圓錐花序頂生;小苞片長1~2毫米;花小,單性同株或異株;雌花序較短;萼片4,卵形,長約1毫米,無毛;花瓣4,黃色或帶紫色,矩圓狀卵形;雄蕊8,在雌花中的較短且花藥不發(fā)育;子房卵狀,4室,常退化為1室,花柱3~4,柱頭盾狀。核果卵形,稍扁,長8~9毫米,成熟時紅色?;ㄆ?~4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樹皮含dl-表兒茶精、d-無色矢車菊素,鞣質約10%。根部含有阿魏酸廿八醇酯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骨折,河豚魚中毒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骨折:木棉樹皮三兩,山蘿樹皮、厚皮樹皮各二兩,木桐樹皮五錢,雞壓樹皮一兩,大米酒糟四兩。上藥搗爛。骨折復位后用甘蔗條間隔固定,敷藥24小時。(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)

    ②治河豚魚中毒:喃木(二層皮)二至四兩。加水300~600毫升,煎至200~400毫升,頓服或灌腸。(《全展選編·內科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厚皮樹拼音注音Hòu Pí Shù別名

    喃木、膠皮麻、十八拉文公、萬年青、脫皮麻、牛腳樹、厚皮麻、蜜中。

    英文名Bark of Coromandel Lannea出處

    出自《全展選編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漆樹科植物厚皮樹的樹皮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annea coromandelica (Houtt.)Merr.[Dialium coromandelica Houtt.;L.grandis (Dennst.)Eng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樹皮全年可采。刮取粗皮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30-1800m山坡、溪邊或曠野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厚皮樹 落葉喬木,高5-10m。樹皮灰白色,厚,小枝密被銹色星狀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,互生,常集生小枝頂端,長10-33cm,有小葉7-9,對生;小葉柄長1-3mm,被銹色星狀毛;小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5.5-9cm,寬2.4-4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稍偏斜,全緣,上面無毛,下面沿脈上被星狀毛和極稀疏微柔毛;側脈6-10對;小葉膜質或薄紙質。總狀花序頂生,分枝或不分枝;花小,黃色或帶紫色,單性同株式異株;雄花序長15-30cm,分枝,雌花序較短,簇生小枝頂端,被銹色星狀毛;花萼無毛,裂片卵形或闊卵形,長約1mm;花瓣卵狀長圓形,長約2.7mm,寬約1.5mm,無毛,先端和邊緣外卷;雄蕊與花瓣等長或略超過,在雌花中極短,不育;花盤無毛;子房無毛,卵形,4室,通常僅1室發(fā)育,花柱3-4,柱頭盾狀。核果卵形,略壓扁,成熟時紫紅色,長8-10mm,寬約0.5mm,無毛?;ㄆ?-4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。忌干旱。以疏松、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佳。

   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。夏季來收成熟果實,將來回的果實,去掉果皮,把種子晾干后,即可播種。點播,行距30cm,種子顆距8-10cm,覆土2-3cm,澆水,要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當苗高30-40cm時,選陰雨天氣,按行株距300cm×300cm定植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樹皮中含消旋表兒茶精(epicatechin),無色矢車菊甙元(leucocyanidin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淡;澀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接骨;解毒。主骨折;河豚魚、木薯、菠蘿中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60-120g。外用:適量,搗爛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骨折:木棉樹皮三兩,山蘿樹皮、厚皮樹皮各二兩,木桐樹皮五錢,雞壓樹皮一兩,大米酒糟四兩。上藥搗爛。骨折復位后用甘蔗條間隔固定,敷藥24小時。(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)②治河豚魚中毒:喃木(二層皮)二至四兩。加水300~600毫升,煎至200~400毫升,頓服或灌腸。(《全展選編.內科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、蛤蟆涎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。出處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。分布于華北、華中及華南各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灌木或喬木。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。葉紙質,卵狀橢圓形......
  •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. var. cathayensis Rehd. et Wils.,以花、根入藥。生境分布華東。性味苦、澀,寒。功能主治花:清暑熱,化濕濁,順氣和胃。主治暑熱胸悶,口渴,嘔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(《本草拾遺》),雪里青、土犀角(《綱目拾遺》),見血青、白頭翁、筋骨草、石灰菜、紫背金盤、破血丹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退血草、散血草(《分類草藥性》,伏地筋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[蒙名]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內蒙古。性味苦、酸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,涼血,止血。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。鼻衄。用法用量配方用,1~2錢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。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草原、沙漠地區(qū)的固定沙地、山坡、沙質地。分布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陜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