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升丹

    拼音注音Hónɡ Shēnɡ Dān別名

    五靈升藥、大紅升、大升丹、小金丹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水銀、火硝、白礬、朱砂、雄黃、皂礬制煉而成的紅色氧化汞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紅升丹主產(chǎn)于四川重慶、陜西西安、山東濟南、吉林。其他地區(qū)亦可制造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為橘紅色的結(jié)晶體粉末或塊狀。質(zhì)重,無臭,微帶金屬性澀味。遇強光及熱能逐漸析出水銀而變成黑色,成為劇毒品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主要成分為氧化汞(HgO),其中含汞約92.12%,尚含少量二硫化砷(As2S2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抗菌作用:用紅升丹對綠膿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、痢疾桿菌、乙型鏈球菌、傷寒桿菌等7種細(xì)菌在培養(yǎng)皿中進行抑菌試驗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:7種細(xì)菌對紅升丹均為高度敏感,紅升丹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。據(jù)測定,紅升丹對常見化膿性細(xì)菌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)的殺滅效力比殺菌力強的消毒劑石炭酸還大100倍以上。其抑菌作用機理是因為汞的化合物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巰基(-SH)結(jié)合,使其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動力,從而使病原微生物陷于窒息狀態(tài)而死亡。而且汞離子能與細(xì)菌體內(nèi)蛋白生成不溶性蛋白鹽沉淀,使細(xì)菌被殺死。

    2. 毒性:用花生油調(diào)配紅升丹呈混懸液,每組小鼠16只,給藥劑量按30mg/kg等比級數(shù)1.5倍遞增,經(jīng)口灌胃。用寇氏法計算半數(shù)致死量為120.98 ± 1.71mg/kg,屬中等毒性藥物;在切掉大白鼠全層皮膚的2cm×2cm創(chuàng)面上撒布紅升丹干粉4小時后,血腦、肝、腎等組織的含汞(Hg)量明顯升高,內(nèi)臟組織的含汞量隨給藥劑量的增加而遞增,以腎臟含汞量最多,其次為肝、血腦,各組各項含汞量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(P<0.05=,紅升丹蓄積系數(shù)為5.3,屬輕度蓄積,但已和中度蓄積系數(shù)相臨界。在蓄積毒性實驗后,對存活的心、肝、腎、腦等臟器組織進行病檢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、濁腫、壞死等病理改變。其原理是因為汞是一種原漿毒,與體內(nèi)各種蛋白酶的巰基(-SH)具有特異性親和力,能抑制酶的活性,引起中樞神經(jīng)和植物神經(jīng)功能紊亂的汞,可與體內(nèi)蛋白形成疏松的蛋白化合物,使細(xì)胞發(fā)生各種營養(yǎng)不良性改變,甚至壞死。汞可通過腎、肝、結(jié)腸粘膜排泄,主要以腎臟為主,占汞全部吸收量的75%,汞由腎臟排泄時,會抑制實質(zhì)細(xì)胞巰基酶系統(tǒng)的活性,故急性中毒者可見腎腫大,皮質(zhì)增厚,腎小管上皮腫大壞死。

    炮制

    此丹的處方與制法,歷代醫(yī)家均有所不同?;驹蠟樗y30g,火硝60g,白礬15g,雄黃15g,朱砂6g,皂礬18g。制作步驟:先將火硝、二礬研碎,加火酒兩許,燉化,待干即研細(xì),另將余藥研細(xì),再一同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。入陽城罐中,上以鐵盞蓋嚴(yán),用紙條密封,并以鹽泥或煅石膏以水調(diào)封固。然后用炭火燒煉盛藥之罐。先用底火煅一炷香(約l小時),再用半罐火煅一炷香,最后用平罐火再煅一炷香。去火。煅時頻用冷水拂拭覆蓋罐口之鐵盞。俟冷開罐,附著于鐵盞下之紅色結(jié)塊即是紅升丹,刮下置有色瓶中存貯。罐下殘余物質(zhì)即“靈藥渣”,又稱“紅粉底”。上述升煉方法系瘍科習(xí)用之法。近時大量制造時,改用平底鐵鍋代替陽城罐,用煤火代炭火。

    鑒別

    不溶于水及乙醇,能溶于稀鹽酸和稀硝酸。放在鐵片上燒,則紅色逐漸變成黑褐色,冷后又恢復(fù)原色;其鹽酸溶液,通硫化氫,生成黑色硫化汞沉淀。加碘化鉀溶液,即可生成紅色碘化汞沉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熱;有大毒

    注意

    本品有毒,一般不宜內(nèi)服。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,近口、眼、乳頭、臍中等部位不宜用;瘡面過大時亦不宜用,以防蓄積中毒。肝腎功能不全者、孕婦禁用。

    1.《串雅內(nèi)編》:“升丹為外科要藥,不能不用,然總宜陳至五七年者方可用。且須少用為妙。如系背瘡及胸腹諸瘡之潰大者,更須慎用,往往有瘡未愈,而升藥熱毒攻入腹內(nèi),以致口干喉破者,人多不知也。”2.《礦物本草》:“外瘍腐肉已去或膿水已凈者,不宜再用;孕婦及肝、腎功能差者忌用;汞過敏者忌用?!?/p>功能主治

    拔毒提膿;去腐生??;殺蟲燥濕。主疔瘡癰疽;瘺管竇道;癭瘤瘰疬;乳癌乳癰;疥癬;濕疹;梅毒;一切頑瘡久潰不斂;晦暗紫黑;膿出不暢;腐肉不去;新肉難生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研極細(xì)末,或與其他藥配成散劑;或制成藥捻插入瘡口。內(nèi)服:0.03-0.06g, 裝膠囊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本品煉制時,“結(jié)胎”在下,“丹”升于上,其色鮮紅,故名紅升丹。大升丹,系與紅粉(小升丹)相對而言,其升煉方法與主治病癥雖與紅粉相似,而去腐生肌之力則更勝一籌,故名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論紅升丹去腐生新,功勝紅粉:1.高秉鈞:“升者春生之氣。既可去腐,又可生新?!?《謙益齋外科醫(yī)案》)2.顧世澄:“紅升丹不獨提膿,且能生肌,如瘡毒淌水者用之,次日即轉(zhuǎn)稠膿。此丹功效,用之一面提膿,一面長肉,肌肉長平,仍以此丹上之,即可結(jié)疤收口,首尾并用,所以為神也。""陽城罐升煉紅升丹,名曰大升,不比三仙丹、小升力單,只可施于瘡癤,若癰疽大證,非大升不能應(yīng)手?!?《瘍醫(yī)大全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ū Huī Dì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柄灰包科真菌毛柄釘灰包的子實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attarraea stevenii (Libosch.) Fr.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鹽堿灘草地上,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Pí Sōnɡ Luó別名天蓬草、云霧草、樹發(fā)七來源藥材基源:為松蘿科植物粗皮松蘿的地衣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Usnea montis-fuji Mot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從林中樹干上鏟下,除去雜質(zhì),扎成小把,曬干。生境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Pí Wā別名癩皮蛙英文名toad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蛙科動物粗皮蛙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anarugosa (schlegel).采收和儲藏:夏季捕捉,捕得后,洗凈,鮮用或烘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Cāo Fènɡ Wěi Jué別名井口邊草[云南]來源蕨類鳳尾蕨科粗糙鳳尾蕨Pteris laeta Wall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南地區(qū)。性味微苦、淡,寒。功能主治消炎止痢,舒筋接骨。主治慢性肝炎,痢疾;腰背痛,骨折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Kānɡ Chái別名香桂樹、香檀、痢靈樹、呂宋楸莢粉[腺體粉末]來源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(Lam.)Muell.-Arg.,以果實表面的粉狀毛茸和根入藥。根隨時可采,腺毛及毛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