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半邊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半邊蓮拼音注音Hónɡ Bàn Biān Lián別名

    半邊風(fēng)、山螞蝗、紅蓮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鬼邊榜、大半邊蓮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肉半邊蓮(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廣西藥植名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全草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林下巖石上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肉質(zhì)草本,高1~1.5米。根莖肥大,橫走。莖直立,或下部傾斜,無毛,粉紅色,有膨大的節(jié)。葉互生,膜質(zhì),闊卵形至長圓形,不對稱,長11~27厘米,寬3.5~10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歪斜,心形,邊緣稍有小齒,兩面無毛;葉柄纖細。托葉早落。聚傘花序腋生;花4~6朵,白色;雄花萼片2,闊倒卵形或卵圓形,花瓣2,闊卵形;雌花萼片與花瓣6,倒卵形,白色或粉紅色;子房近球形,被銹色微柔毛,頂部收縮成一短喙,無翅。蒴果近球形,無翅亦無毛,頂冠有長約3毫米而稍粗的喙。花期4~5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"酸澀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治溫?zé)岵∠卵?,咽喉腫痛,瘡腫疥癬。

    ①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全株:消腫,止痛,治疥瘡。根:治溫?zé)岵?,病血,瘡癤,貧血,蛇傷。"

    ②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"解毒收斂,消腫止痛。治咽喉急性炎癥,牙痛,毒蛇咬傷,湯火傷。"

    ③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疥癬,無名腫毒,淋巴結(jié)核,食道癌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5~8錢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半邊蓮拼音注音Hónɡ Bàn Biān Lián別名

    半邊風(fēng)、山螞蝗、鬼邊榜、大半邊蓮、肉半邊蓮、紅葉子。

    英文名Herb of Thickrostrate Begonia出處

    出自《廣西藥植名錄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的根莖或全草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.[B.aptera sensu Merr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草全年均可采,鮮用或曬干;根秋、冬季挖取,洗凈泥沙,切碎,鮮用或曬干或烘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濕處或巖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肉質(zhì)草本,高1-1.5m。根莖粗壯,橫走;莖直立或下部傾斜,無毛,粉紅色,有膨大的節(jié)。葉互生;葉柄纖細,下部的長約10cm,上部的長約2cm;托葉早落,葉片膜質(zhì),闊卵形至長圓形,不對稱,長11-27cm,寬3.5-10cm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歪斜,外側(cè)有一大耳片,長1.5-6cm,兩面無毛,邊緣有小齒。聚傘花序腋生,長約3cm,總花梗長約1cm;花4-6朵,白色;雄花被片4,闊倒卵形或卵圓形,花瓣2,闊卵形;雌花被片6,倒卵形,白色或粉紅色;子房3室,近球形,被犭色微柔毛,頂部收縮成一短喙,無翅。蒴果近球形,無翅也無毛,頂冠有長約3mm粗短的喙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不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。忌垣及強光。要求在含腐殖質(zhì)多的壤土栽培為宜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扦插或種子繁殖。選擇蔭蔽良好而有一定坡度的林地作繁殖場地,如缺乏蔭蔽條件應(yīng)頸先搭好蔭棚。扦插繁殖:選二年生健壯莖桿,截成15-20cm長的枝條,每個帶2-3節(jié),按行株距10cm×4cm,斜插到沙床上,入沙深度為枝條的1/2,插后稍壓緊和澆水,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30-40d生根,生根后10d左右即可定植。按行株距30cm×30cm開穴栽種。種子繁殖:播種育苗,隨采隨播。種子拌入草木灰后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,覆蓋細土0.5cm,澆水保濕。當(dāng)苗高10cm左右移栽。

    田間管理 定植后,每年松土除草3-4次,于春夏季間和秋科季間分別各追施腐殖質(zhì)土、堆肥、熏土等1次。生長前期蔭蔽度在50%左右,中后期應(yīng)逐漸增加光度,調(diào)節(jié)蔭蔽度在30%-40%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草干燥皺縮,長90-150cm,莖直徑2-8mm表皮顯棕褐色,無毛,有膨大的節(jié)。葉多皺縮破碎,展開后呈長圓形,長8-15cm,寬3-5cm,暗綠色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無毛,邊緣疏生小齒。聚傘花序生葉腋間,花黃色。氣微,味酸澀。

    根莖略呈圓形,彎曲,有分枝,長5-12cm,直徑0.4-1.5cm。表面紅棕以或棕褐色,粗糙,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結(jié)節(jié)。有時可見有薄片狀的栓皮和殘留的須根。有的表面具有點關(guān)突起的根痕和黃褐色絨毛。節(jié)間長0.5-1cm,每節(jié)有一凹陷的莖痕。質(zhì)硬脆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黃折色至棕紅色,可見黃白色點狀維管束。氣微,味酸澀。

    性味

    味酸;澀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涼血解毒;消腫止痛。主急性咽喉炎,牙齦腫痛,瘡癤腫毒,熱病便血,瘰疬,疥癬,毒蛇咬傷,燒燙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2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全株:消腫,止痛,治疥瘡。根:治溫?zé)岵?,屙血,瘡癤,貧血,蛇傷。

    2.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解毒收斂,消腫止痛。治咽喉急性炎癥,牙痛,毒蛇咬傷,湯火傷。

    3.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疥癬,無名腫毒,淋巴結(jié)核,食道癌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原形態(tài)灌木,高1-3m。小枝圓柱形,幼嫩部分被短絨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6-10mm;托葉小,三角形,頂端芒尖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節(jié)節(jié)花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.[Oldenlandia hispida Poir.]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苦,涼。功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Gěnɡ Huánɡ Jǐn別名粗莢黃堇、馬尾黃連、土黃連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粗梗黃堇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rydalis pachypoda (Franch.)Hand.Mazz.[C.tibetica .f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Zōnɡ Zhú Gēn來源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粗棕竹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pis robusta Burret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挖,挖出須根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西西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Fěi Zǐ別名榧子、山榧子、血榧來源粗榧科粗榧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. f. 和中國粗榧C. sinensis (Rehd. Et Wils.)Li的種子。秋季采摘,曬干。性味甘、澀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