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穿破石

    拼音注音Hónɡ Chuān Pò Shí別名

    猛公刺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大風子科植物南嶺柞木的根、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Xylosma controversum Clos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根,洗凈,切片鮮用或曬干;葉,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-2200m的空曠的石灰?guī)r山地或土山坡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南嶺柞本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10m。小枝被黃色長柔毛或無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7-10cm;葉革質(zhì),橢圓形至長圓形,長5-15cm,寬3-6cm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闊楔形,上面綠色,有光澤,干后褐色,無毛,下面色較淺,被黃色長柔毛或無毛;邊緣具粗鋸齒;側(cè)脈5-6對。總狀花序腋生,雌雄異株,長1.5-3cm,被黃色短柔毛;苞片披針形,長約1.5mm;萼片4,卵圓形,長約2.5mm;無花瓣;雄花雄蕊10-25,花盤由多數(shù)腺體組成,位于雄蕊外圍;雌花子房卵形,1室,具2側(cè)膜胎座,每胎座上有胚珠2-3顆;花柱細長,柱頭呈不明顯2裂。漿果圓球形,直徑3-8mm,先端留有宿存的花柱?;ㄆ谙募尽?/p>性味

    辛;甘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散瘀消腫;涼血止血。主跌打損傷;骨折;脫臼;外傷出血;吐血;燙火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煅存性研末撒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葉雙眼龍葉(《嶺南草藥志)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治瘧疾,瘡癬,跌打損傷,蛇傷。①《嶺南采藥錄):“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?!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?!皬头街螢a?。喊投蛊?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、擋蛇劍、獨行千里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性味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“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螢光。有辛灼的香氣。性味辛,熱,有毒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中風痰厥,氣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。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、疏松的淡黃色粉末,顯油性。貯藏置陰涼干燥處。炮制取凈巴豆仁,照制霜法(附錄Ⅱ D)制霜,或取仁碾細后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