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千斤拔、野螞蝗
豆科假木豆Desmodium triangulare (Retz.)Merr.[Dendrolobium triangulare (Retz.)Schindl.],以根、葉入藥。
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云南。
辛、甘,寒。
清熱,涼血,強(qiáng)筋,壯骨,健脾利濕。主治喉痛,腹瀉,跌打損傷,骨折,內(nèi)傷吐血。
2.5~5錢,外用適量,搗爛加酒糟炒熱敷患處。
曱甴草、野馬蝗(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),千金不藤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。
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
為豆科植物假木豆的全草或根。全年可采。
生于山坡、灌木林中或林邊、荒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灌木,高1~2米。枝條有棱角,密生短柔毛。小葉3,倒卵狀矩圓形或矩圓形,頂端小葉長4~10厘米,寬2.5~4厘米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上面無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?;ㄐ蛞干暑^狀,有多數(shù)花;總花梗短,長約3~6毫米,有密短柔毛;花萼鐘狀,長約3~5毫米,下面一枚萼齒披針形,較其余萼齒長,密生長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黃色;子房線形,有3~4個(gè)胚珠。莢果長約2~2.5厘米,稍彎曲,背腹縫線呈波狀,有3~6莢節(jié),密生絹質(zhì)柔毛?;ㄆ?~9月。
①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:"全草:祛風(fēng)濕.去疳積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,小兒疳積。"
②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"根:清熱涼血,強(qiáng)筋壯骨,健脾利濕。治癱瘓,喉痛,腹瀉,跌打內(nèi)傷,骨折,吐血,咯血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千斤拔、或打、甲由草、野螞蝗、假綠豆、白毛千斤拔
出自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
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假木豆的根或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endrolobium triangulare(Retz.) Schindl.[Hedysarum triangulare Retz.Desmodium triangulare(Retz.) Merr.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荒地或山坡灌木林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假木豆 灌木,高1-2m。莖有棱角;分枝密被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較大,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4-9(-13.5)cm,寬1.3-3.5(-6)cm,先端急尖,基部鈍,上面無毛,下面被短柔毛,在中脈和側(cè)脈上毛吏密,側(cè)脈12-14對,平行,側(cè)生小葉較小?;ㄐ蛞干№斏?,有花約20朵,密生于短總花梗上成頭狀;苞片披針形;花萼長約5mm,下面的萼齒狹披針形;花白色或淡黃色;有香氣,長約9mm;雄蕊10,單體;子房線形,莢果長達(dá)16mm,闊3.5mm,密被絹狀柔毛,有3-4節(jié),腹背縫線縊縮?;ㄆ?-9月,果期10-11月。
入肺;脾;大腸;腎經(jīng)
辛;甘;寒
清熱涼血,舒筋活絡(luò),健脾利濕。主咽喉腫痛,內(nèi)傷吐血,跌打損傷,骨折,風(fēng)濕骨痛,癱瘓,泄瀉,小兒疳積
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外用:適量,搗爛,加酒糟炒熱敷。
1.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:全草:祛風(fēng)濕,去疳積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,小兒疳積。
2.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根:清熱涼血,強(qiáng)筋壯骨,健脾利濕。治癱瘓,喉痛,腹瀉,跌打內(nèi)傷,骨折,吐血,咯血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千斤拔、野螞蝗
來源豆科假木豆Desmodium triangulare (Retz.)Merr.[Dendrolobium triangulare (Retz.)Schindl.],以根、葉入藥。
生境分布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云南。
性味辛、甘,寒。
功能主治清熱,涼血,強(qiáng)筋,壯骨,健脾利濕。主治喉痛,腹瀉,跌打損傷,骨折,內(nèi)傷吐血。
用法用量2.5~5錢,外用適量,搗爛加酒糟炒熱敷患處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假木豆拼音注音Jiǎ Mù Dòu別名曱甴草、野馬蝗(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),千金不藤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。
出處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
來源為豆科植物假木豆的全草或根。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、灌木林中或林邊、荒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灌木,高1~2米。枝條有棱角,密生短柔毛。小葉3,倒卵狀矩圓形或矩圓形,頂端小葉長4~10厘米,寬2.5~4厘米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上面無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?;ㄐ蛞干暑^狀,有多數(shù)花;總花梗短,長約3~6毫米,有密短柔毛;花萼鐘狀,長約3~5毫米,下面一枚萼齒披針形,較其余萼齒長,密生長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黃色;子房線形,有3~4個(gè)胚珠。莢果長約2~2.5厘米,稍彎曲,背腹縫線呈波狀,有3~6莢節(jié),密生絹質(zhì)柔毛?;ㄆ?~9月。
功能主治①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:"全草:祛風(fēng)濕.去疳積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,小兒疳積。"
②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"根:清熱涼血,強(qiáng)筋壯骨,健脾利濕。治癱瘓,喉痛,腹瀉,跌打內(nèi)傷,骨折,吐血,咯血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假木豆拼音注音Jiǎ Mù Dòu別名千斤拔、或打、甲由草、野螞蝗、假綠豆、白毛千斤拔
英文名Root of Triangular Dendrolobium出處出自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假木豆的根或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endrolobium triangulare(Retz.) Schindl.[Hedysarum triangulare Retz.Desmodium triangulare(Retz.) Merr.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荒地或山坡灌木林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假木豆 灌木,高1-2m。莖有棱角;分枝密被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較大,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4-9(-13.5)cm,寬1.3-3.5(-6)cm,先端急尖,基部鈍,上面無毛,下面被短柔毛,在中脈和側(cè)脈上毛吏密,側(cè)脈12-14對,平行,側(cè)生小葉較小?;ㄐ蛞干№斏?,有花約20朵,密生于短總花梗上成頭狀;苞片披針形;花萼長約5mm,下面的萼齒狹披針形;花白色或淡黃色;有香氣,長約9mm;雄蕊10,單體;子房線形,莢果長達(dá)16mm,闊3.5mm,密被絹狀柔毛,有3-4節(jié),腹背縫線縊縮?;ㄆ?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歸經(jīng)入肺;脾;大腸;腎經(jīng)
性味辛;甘;寒
功能主治清熱涼血,舒筋活絡(luò),健脾利濕。主咽喉腫痛,內(nèi)傷吐血,跌打損傷,骨折,風(fēng)濕骨痛,癱瘓,泄瀉,小兒疳積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外用:適量,搗爛,加酒糟炒熱敷。
各家論述1.《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(fā)病處方選》:全草:祛風(fēng)濕,去疳積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,小兒疳積。
2.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根:清熱涼血,強(qiáng)筋壯骨,健脾利濕。治癱瘓,喉痛,腹瀉,跌打內(nèi)傷,骨折,吐血,咯血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