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假蒟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假蒟拼音注音Jiǎ Jǔ別名

    蛤藥、釀苦瓜、封口好、畢撥子(《生草藥性備要,),假荖、蛤荖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假蔞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豬撥菜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蛤蔞,山蔞、大柄蔞、馬蹄蔞、蓽撥、巴巖香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胡椒種植物假蒟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園林或樹林中半陰處。分布我國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禿凈灌木或亞灌木。莖基部匍匐狀,上部直立或攀援,節(jié)膨大。葉互生,近膜質(zhì),闊卵形或近圓形,長約7~12厘米,寬約5~10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,全緣;綠色;主脈5~7條,細(xì)脈網(wǎng)狀;葉柄長1~3厘米?;ㄐ。瑔涡援愔?;穗狀花序于莖端葉腋間抽出,雄花序長約2.5厘米,雌花序長6~8毫米;花序柄長1~2.5厘米;苞片盾狀,與中軸合生,直徑約6毫米;無花被,花柱3~5枚,最初不大凸起,最后外彎。漿果密集成桑椹狀,青色。花期秋季。果期秋、冬季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瘧疾,腳氣,牙痛,痔瘡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治牙痛,洗爛腳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原》:"洗痔瘡。"

    ③《嶺南采藥錄》:"和雞卵煮食之,能療瘧疾。凡患血箭瘡,搗敷之。理腳氣癥,水煎內(nèi)服外洗。"

    ④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"煎水洗滌潰瘍、惡瘡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鮮用3~5錢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齲齒痛:假蔞根五錢。水煎含漱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假蒟拼音注音Jiǎ Jǔ別名

    蛤蒟、不撥子、假荖、蛤荖、假蔞、蛤蔞、木柄蔞、蓽撥子、豬撥菜、蛤蔞、鉆骨風(fēng)、臭蔞、山蔞、馬蹄蔞。

    英文名Root of Sarmentose Pepper, Sarmentose Pepper Herb出處

    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莖、葉或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per sarmentosum Roxb.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耳恭聽凈,鮮用或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谷密林中或村旁濕潤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及西藏南部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假蒟 多年生葡匐草本,揉之有香氣。莖節(jié)膨大,常生不定根。葉互生,近膜質(zhì),吸腺點(diǎn),下部的葉闊卵形或近圓形,長7-14cm,寬6-13cm,先端短尖,基部心形或近截形,葉脈7條;上部的葉小,卵形至卵狀披針形;葉柄長1-5cm?;▎涡裕菩郛愔?,無花被;穗狀花序;雄花序長1.5-2cm,直徑2-3mm,苞片扁圓形,直徑0.5-0.6mm,雄蕊2枚;雌花序長6-8mm,果期延長達(dá)2.5cm;苞片稍大,柱頭3-5。漿果近球形,具角棱,直徑2.5-3cm,下部嵌生于序軸中?;ㄆ谙募?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枝圓柱形,稍彎曲,表面有細(xì)縱棱,節(jié)上有不定根。葉多皺縮,展平后闊卵形或近圓形,長6-14cm,寬5-13cm,基部淺心形,上面棕綠色,下面灰綠色,有細(xì)腺點(diǎn),葉脈于葉背明顯突出,7條,脈上有極細(xì)的粉狀短柔毛,最上1對葉脈離基從中脈發(fā)出;葉柄長2-5cm,葉鞘長度約為葉柄之半。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。氣香,味辛辣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葉含a-和Y-細(xì)辛腦(asarone),細(xì)辛醚(asaricinI),1-烯丙基二甲氧基-3,4-亞甲二氧基苯(1-allyl-2,6-eimethoxy-3,4-methylenedioxybenzene),氫化桂皮酸(hydrocinnam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肺;脾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散寒;行氣止痛;活絡(luò);消腫。主風(fēng)寒咳喘;風(fēng)濕痹痛;脘腹脹滿;泄瀉痢疾;產(chǎn)后腳腫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齲齒痛:假姜根五錢。水煎含漱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牙痛,洗爛腳。

    2.《本草求原》:洗痔瘡。

    3.《嶺南采藥錄》:和雞卵煮食之,能療瘧疾。凡患血箭瘡,搗敷之。理腳氣癥,水煎內(nèi)服外洗。

    4.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煎水洗滌潰瘍、惡瘡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、連錢草、活血丹、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echoma biondiana (D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(qū)之森林中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約10米。芽卵形,芽鱗銳形或較鈍。單葉互生;長方形或長方卵形,長9~11厘米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酒草別名山地菊、假蓬、酒藥草、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灣、廣西、廣東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。性味辛、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消炎鎮(zhèn)痛,祛風(fēng)化痰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、千金薯、竹葉薯、金銀帶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。夏季采集,洗凈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。分布廣西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三筒管,又名:青藤。多年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、百解薯、銀袋、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.,以塊根入藥。夏秋采挖,洗凈切片,曬干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用于腸炎腹瀉,菌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