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萱草花、川草花(《救荒本草》),宜男花(《滇南本草》),黃花菜、鹿蔥花(《綱目》),萱萼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
《滇南本草》
為百合科植物萱草、黃花萱草或小萱草的花蕾。
甘,涼。
①《救荒本草》:"味甘,無(wú)毒。"
②《滇南本草》:"味甘,平。"
③《綱目》:"甘,涼,無(wú)毒。"
利濕熱,寬胸膈。治小便赤澀,黃疸,胸膈煩熱,夜少安寐,痔瘡便血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,除酒疸。"
②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安五藏,利心志,明目。作葅利胸膈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治婦人虛燒血干。"
④《綱目》:"消食,利濕熱。"
⑤《嶺南采藥錄》:"煎水飲之,治牙痛。"
⑥《安徽藥材》:"治夜盲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①治憂愁太過(guò),忽忽不樂(lè),灑淅寒熱,痰氣不清:桂枝五分,白芍一錢五分,甘草五分,郁金二錢,合歡花二錢,廣皮一錢,貝母二錢,半夏一錢,茯神二錢,柏仁二錢,金針菜一兩,煎湯代水。(《醫(yī)醇剩義》萱草忘憂湯)
②治內(nèi)痔出血:金針菜一兩,水煎。加紅糖適量,早飯前一小時(shí)服,連續(xù)三至四天。(福建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。
《本草正義》:"萱草花,今為恒食之品,亦稟涼降之性,《日華》謂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;蘇頌謂利胸膈,安五臟;瀕湖謂消食利濕熱,其旨皆同。又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,夜少安寐,其效頗著。"
萱草花、川草花、宜男花、鹿蔥花、萱萼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黃花菜的花蕾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,
采收和儲(chǔ)藏:5-8月花將要開放時(shí)采收,蒸后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、山谷、荒地或林緣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黃花菜 多年生草本,具短的根莖和肉質(zhì)、肥大的紡錘狀塊根。葉基生,排成兩列;葉片條形,長(zhǎng)50-130cm,寬6-25mm,背面呈龍骨狀突起?;ㄝ汩L(zhǎng)短不一,一般稍長(zhǎng)于葉,基部三棱形,上部圓柱形,有分枝;蝎尾狀聚傘花序復(fù)組成圓錐形,多花,有時(shí)可達(dá)100朵;花序下部的苞片披針形,自下向上漸短;花檸檬黃色,具淡的清香味,花梗很短;花被管長(zhǎng)3-5cm,花被裂片6,6-12cm,具平行脈,外輪倒披針形,內(nèi)輪長(zhǎng)圓形;雄蕊6,伸出,上彎,比花被裂片約短3cm。蒴果鈍三棱狀橢圓形,長(zhǎng)3-5cm,種子約20顆,黑色,有棱?;?、果期5-9月。
性狀鑒別 花呈彎曲的條狀,表面黃棕色或淡棕色,濕潤(rùn)展開后花呈喇叭狀,花被管較長(zhǎng),先端5瓣裂,雄蕊6。質(zhì)韌。氣微香,味鮮,微甜。有的花基部具細(xì)而硬的花梗。
花浸膏及提取物給小鼠灌胃,可使其自發(fā)活動(dòng)顯著減少,提示金針花有明顯的鎮(zhèn)靜作用。
味甘;性涼
清熱利濕;寬胸解郁;涼血解毒。主小便短赤;黃疸;胸悶心煩;少寐;痔瘡便血;瘡癰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煮湯,炒菜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蜜涂敷
1.《本草正義》:萱草花,今為恒食之品,亦稟涼降之性,《日華》謂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;蘇頌謂利胸膈,安五臟;瀕湖謂消食利濕熱,其旨皆同。又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;夜少安寐,其效頗著。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,除酒疸。
3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安五藏,利心志,明目。作菹利胸膈。
4.《滇南本草》:治婦人虛燒血干。
5.《本草綱目》:消食,利濕熱。
6.《嶺南采藥錄》:煎水飲之,治牙痛。
7.《安徽藥材》:治夜盲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萱草花、川草花(《救荒本草》),宜男花(《滇南本草》),黃花菜、鹿蔥花(《綱目》),萱萼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
出處《滇南本草》
來(lái)源為百合科植物萱草、黃花萱草或小萱草的花蕾。
性味甘,涼。
①《救荒本草》:"味甘,無(wú)毒。"
②《滇南本草》:"味甘,平。"
③《綱目》:"甘,涼,無(wú)毒。"
功能主治利濕熱,寬胸膈。治小便赤澀,黃疸,胸膈煩熱,夜少安寐,痔瘡便血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,除酒疸。"
②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安五藏,利心志,明目。作葅利胸膈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治婦人虛燒血干。"
④《綱目》:"消食,利濕熱。"
⑤《嶺南采藥錄》:"煎水飲之,治牙痛。"
⑥《安徽藥材》:"治夜盲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復(fù)方①治憂愁太過(guò),忽忽不樂(lè),灑淅寒熱,痰氣不清:桂枝五分,白芍一錢五分,甘草五分,郁金二錢,合歡花二錢,廣皮一錢,貝母二錢,半夏一錢,茯神二錢,柏仁二錢,金針菜一兩,煎湯代水。(《醫(yī)醇剩義》萱草忘憂湯)
②治內(nèi)痔出血:金針菜一兩,水煎。加紅糖適量,早飯前一小時(shí)服,連續(xù)三至四天。(福建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。
各家論述《本草正義》:"萱草花,今為恒食之品,亦稟涼降之性,《日華》謂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;蘇頌謂利胸膈,安五臟;瀕湖謂消食利濕熱,其旨皆同。又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,夜少安寐,其效頗著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針菜拼音注音Jīn Zhēn Cài別名萱草花、川草花、宜男花、鹿蔥花、萱萼
英文名Dried Daylily出處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來(lái)源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黃花菜的花蕾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,
采收和儲(chǔ)藏:5-8月花將要開放時(shí)采收,蒸后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、山谷、荒地或林緣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黃花菜 多年生草本,具短的根莖和肉質(zhì)、肥大的紡錘狀塊根。葉基生,排成兩列;葉片條形,長(zhǎng)50-130cm,寬6-25mm,背面呈龍骨狀突起?;ㄝ汩L(zhǎng)短不一,一般稍長(zhǎng)于葉,基部三棱形,上部圓柱形,有分枝;蝎尾狀聚傘花序復(fù)組成圓錐形,多花,有時(shí)可達(dá)100朵;花序下部的苞片披針形,自下向上漸短;花檸檬黃色,具淡的清香味,花梗很短;花被管長(zhǎng)3-5cm,花被裂片6,6-12cm,具平行脈,外輪倒披針形,內(nèi)輪長(zhǎng)圓形;雄蕊6,伸出,上彎,比花被裂片約短3cm。蒴果鈍三棱狀橢圓形,長(zhǎng)3-5cm,種子約20顆,黑色,有棱?;?、果期5-9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花呈彎曲的條狀,表面黃棕色或淡棕色,濕潤(rùn)展開后花呈喇叭狀,花被管較長(zhǎng),先端5瓣裂,雄蕊6。質(zhì)韌。氣微香,味鮮,微甜。有的花基部具細(xì)而硬的花梗。
藥理作用花浸膏及提取物給小鼠灌胃,可使其自發(fā)活動(dòng)顯著減少,提示金針花有明顯的鎮(zhèn)靜作用。
性味味甘;性涼
功能主治清熱利濕;寬胸解郁;涼血解毒。主小便短赤;黃疸;胸悶心煩;少寐;痔瘡便血;瘡癰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煮湯,炒菜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蜜涂敷
各家論述1.《本草正義》:萱草花,今為恒食之品,亦稟涼降之性,《日華》謂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;蘇頌謂利胸膈,安五臟;瀕湖謂消食利濕熱,其旨皆同。又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;夜少安寐,其效頗著。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,除酒疸。
3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安五藏,利心志,明目。作菹利胸膈。
4.《滇南本草》:治婦人虛燒血干。
5.《本草綱目》:消食,利濕熱。
6.《嶺南采藥錄》:煎水飲之,治牙痛。
7.《安徽藥材》:治夜盲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